禾丰股份刚刚宣布,公司与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签署补充合同,将原本12个月期限的股票回购专项借款展期至36个月。这笔借款最高额度为2亿元,最初于2024年11月签订,用于支持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目的为转换公司发行的可转债(禾丰转债)。此次展期意味着资金使用周期大幅延长,释放出公司在资金安排上更具灵活性的信号。
根据公告内容,禾丰股份自2024年启动本轮股份回购以来,已累计回购17,303,06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0%,实际支付资金总额达1.45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处于此前设定的1亿到2亿元回购区间内。回购行动已于2025年10月底完成,并对外披露了实施结果。也就是说,目前回购已经结束,但相关借款尚未到期偿还,因此通过展期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专项借款从性质上看属于“自筹资金”的一部分,原定一年期在实操中对企业的现金流仍有一定考验。如今延长至三年,不仅减轻了即期财务负担,也反映出银行方面对公司信用和资金管理的认可——毕竟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展期,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信用投票。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其实不是个突击动作,而是早有铺垫的合理调整。毕竟回购已经完成,债务展期更多是财务节奏上的优化,而非改变战略方向。从企业角度看,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保留更多流动性,显然是更稳妥的选择。尤其对于像禾丰这样主业涉及饲料、养殖和食品加工的农业企业来说,行业周期波动大,现金流安全边际尤为重要。
而且别忘了,这次回购的用途很明确——用来转换“禾丰转债”。这意味着公司并非简单地注销股份或做股权激励,而是通过回购实现可转债的平稳兑付,降低未来潜在的股本稀释风险。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在维护债券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为自身资本结构减压。
不过也要看到,公告发布当日禾丰股份股价下跌2.16%,收于7.70元,成交量642万股,成交额约4960万元。市场反应偏弱,或许说明投资者对这类偏财务层面的操作关注度有限,或者更关心基本面改善的持续性。毕竟,比起借钱回购,大家更想知道业绩拐点何时真正到来。
在我看来,这次展期不算激进,也不算意外。它体现了一家成熟企业在政策工具运用上的熟练度,也侧面印证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稳定性的基本认可。但长期价值能否兑现,还得看后续经营效率提升和回报能力的实际表现。回购只是手段,提质增效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