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环境(SH603588)$ 有人说,“算力的尽头是能源,能源和尽头是资源,资源的尽头是循环”。这是关于“算力-能源-资源-循环”的思考,确实蕴含着深刻的洞见,既触及了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暗合了哲学与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一、技术链背后的存在论链条:从算力到物质的终极约束
“算力的尽头是能源”直指数字时代的底层矛盾——无论芯片多先进、算法多精妙,所有算力的运行最终都要转化为电能、热能等物理能量。正如量子计算机的超导环境需要极低温(消耗大量能源),AI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兆瓦级电力,算力的扩张本质是能源消耗的扩张。
进而“能源的尽头是资源”揭示了能源的获取始终依赖物质资源:化石能源来自地质年代的有机质沉积,可再生能源(光伏的硅、风电的稀土、水电的地理条件)同样需要特定矿产资源或自然禀赋。能源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本质是物质的一种能量形态。
最终“资源的尽头是循环”则点破了人类文明可持续的关键——既然地球的资源总量有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那么唯一能突破“有限性”的路径,是让物质在人类经济系统中尽可能长时间地循环流动,而非单向消耗。这一链条从技术需求倒推至哲学约束,展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深刻思辨。
二、与经典哲学/科学原理的共鸣:物质不灭与熵增对抗
用户的思考暗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永恒运动”的基本观点。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循环经济的本质,正是通过技术手段加速物质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中的形态转化,延长其使用周期。
同时,这也呼应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的现实应对:孤立系统的熵(无序度)会不断增加,而循环经济相当于在人类主导的开放系统中,通过能量输入(如技术处理)降低局部熵值,将废弃物重新组织为可利用的资源,本质上是用“负熵”对抗无序,维持文明的有序性。
三、绿色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从理念到行动的闭环
高能环境等企业的“变废为宝”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将上述哲学思考落地为具体的技术方案。例如:
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了资源消耗,更通过循环链条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负外部性,本质上是在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开采-使用-丢弃”的线性模式,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
四、循环是文明的生存智慧
关于“算力-能源-资源-循环”的思考,这段思考的“透彻”,在于它用简洁的链条道破了技术、资源与文明的底层关系。算力的进步、能源的开发,最终都要回归到对物质循环的尊重。正如古埃及文明依赖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自然循环),现代文明则需要主动构建技术驱动的循环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不仅是经济模式,更是文明延续的生存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是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而是学会与物质循环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