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友升股份举办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在线参与。这场会议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因为公司披露了最新的经营数据,更在于它首次公开回应了市场最关心的几个敏感问题:股价持续下跌、客户集中度高、现金流紧张,以及——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话题:是否已切入固态电池供应链。
根据会上披露的信息,友升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1.83亿元,同比由负转正。这一转变被管理层归因于回款效率提升和库存管理优化。同时,IPO募集资金也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这些数据至少说明,公司的运营基本面正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在客户结构方面,公司强调已不再“押注单一客户”。除了长期合作的特斯拉,国内已拓展至蔚来、吉利、小米、小鹏、赛力斯等主流新能源车企,海外也与沃尔沃、斯特兰蒂斯建立合作。这表明公司在主动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全球化布局初见轮廓。
但真正引爆关注的,是关于固态电池的问答。当被问及电池托盘是否适用于固态电池时,董事长罗世兵明确表示:产品具备适配潜力,并且已收到某客户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电池托盘试制定点通知。虽然受限于保密协议无法透露客户身份,但结合其现有客户名单中的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头部电池企业,这个“某客户”是谁,其实不难联想。尽管目前仍处于试制阶段,尚未规模化生产,但能进入定点流程,本身就是技术实力的认可。
不过我也注意到,有投资者直接质疑:“上市后股价一直下跌,是不是业务前景黯淡?”董秘施红惠的回应相对常规,强调股价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基本面依然向好。但从现实角度看,自上市以来股价累计跌幅确实不小,最新价为56.85元,日内跌幅1.16%。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或许反映的是对成长确定性的观望态度。
在我看来,友升股份的故事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候。它的优势在于赛道够硬——新能源车轻量化趋势不可逆,铝合金电池托盘是刚需;它的挑战则在于兑现能力,尤其是新项目转化速度和盈利能力的稳定性。而这一次透露的固态电池试制进展,可能是未来估值重构的关键伏笔。
如果后续能确认进入头部电池厂的量产供应体系,那现在的股价低迷,或许正是一段长跑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