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成立时聚焦工业铝型材业务,到如今专注新能源汽车门槛梁、电池托盘等高端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友升股份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也折射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业变革中的突围智慧。这背后,离不开友升股份董事长罗世兵及管理层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公司如今所取得的成绩,既是技术创新持续投入的结果,也是我们对‘助力汽车轻量化,服务新能源产业’初心的坚守。”罗世兵在近期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企业逆袭的核心密码。
一次改写命运的判断:
从“工业铝型材”到“汽车铝合金零部件”
友升股份的故事,始于1992年的上海。彼时,作为中外合资企业的友升有限(友升股份前身)正式成立,注册资本400万美元,由徐泾工业公司与友升太平洋美国分别持股60%、40%。公司初期业务聚焦工业铝型材,凭借地域优势在长三角市场迅速站稳了脚跟。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传统工业铝型材业务的增长瓶颈逐渐显现,公司经营慢慢陷入困境。
2003年,外资股东因业绩不及预期萌生退意,彼时的友升有限不仅面临业务转型的压力,还有包括罗世兵在内的100多名员工的工作安置难题,企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加入友升前,我在医疗器械、信息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近10年,积累了一些企业管理经验。或许对市场趋势的敏感度,是我当时能为公司带来的最大优势。”罗世兵坦言,2002年加入友升担任总经理后,他经过大量调研发现了工业铝型材业务的局限性——技术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
就在此时,罗世兵敏锐地捕捉到汽车行业的细微变化。
“当时‘轻量化’开始成为汽车行业的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要提升续航里程,燃油车要实现节能减排。铝合金‘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的特性,恰好是解决这些痛点的理想材料,未来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需求肯定会爆发。”罗世兵回忆道,基于这一精准判断,他力排众议,逐步推动公司开启从“工业铝型材”到“汽车铝合金零部件”的战略转型。
然而,转型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初期我们完全是汽车行业的‘门外汉’,既没有客户资源,也缺乏行业经验。客户认证周期长达1年至2年,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公司现金流一度紧张到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罗世兵回忆起当时的困境,仍感慨不已。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罗世兵牵头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并带领他们在车间里“泡”了整整一年,逐一攻克铝合金材料配方、加工工艺优化、产品结构设计等难题。
“铝加工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差之毫厘就可能错失订单。”罗世兵说,正是凭借对技术的执着,友升股份通过多年积累和研发投入,逐步掌握了高性能铝合金新材料、先进加工工艺、轻量化终端产品设计等三大核心技术,累计获得176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9项。
这是友升股份在新材料、工艺和设计三大领域持续深耕、协同创新的结果。在新材料领域,公司通过调整合金成分配比、优化热处理工艺,使铝合金材料强度提升20%以上;在加工工艺上,自主研发弯曲设备、机加工专机,将零部件加工精度控制在0.1毫米以内,生产效率提升30%;在产品设计上,通过拓扑优化技术,实现“减重不减强”——例如某款电池托盘重量仅25公斤,却能承受1.5倍于电池组的重量冲击,完美适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友升股份还创新推出“协同开发”模式,提前参与客户的车型设计环节。
“为了让产品适配特斯拉Model Y汽车的车身结构,我们提前6个月介入,反复优化轻量化方案,最终研发的零部件不仅满足强度要求,还帮助整车减重8公斤。这种深度绑定让我们与客户的合作更稳固。”罗世兵表示,这一模式成为友升股份后来打入各大车企供应链的“敲门砖”。
一份永恒坚守的初心:
从“做产品”到“助推行业升级”
“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高性能、轻量化的铝合金零部件,助力整个行业实现绿色发展。”采访中,罗世兵多次表示,这份初心从未改变,反而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深化。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友升股份的产品聚焦“节能减排”,通过铝合金零部件替代传统钢材,帮助整车减重10%至15%,每辆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0.5吨;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公司聚焦“续航提升”,研发的高强度铝合金电池托盘,重量较传统钢制托盘减少30%以上,同时具备更优的散热性和防护性,间接帮助新能源汽车提升续航里程10%左右。
“公司早已不满足于‘做单一零部件’,而是为客户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比如将门槛梁与车身结构集成设计,不仅进一步提升轻量化效果,还能简化客户的装配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罗世兵介绍,这种从“产品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变,让友升股份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回头来看,友升股份的每次转型似乎都踩准了行业发展的节奏。
2012年,公司研发出首款铝合金门槛梁,经过3年打磨,于2015年实现量产并配套凯迪拉克CT6车型。2016年,随着蔚来汽车等新能源车企的崛起,友升股份抓住机遇,成为蔚来门槛梁零部件供应商,正式开启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
“当时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不看好,但我们坚定认为这是未来趋势,于是成立新能源业务团队,优化产品适配性,很快就进入了北汽新能源、广汽埃安等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罗世兵对于当时的判断,一直坚持到现在。
2020年,友升股份通过特斯拉严格的供应商认证,成为其Model 3、Model Y车型的铝合金零部件供应商,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
“与特斯拉合作不仅带来了业绩增长,也推动公司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体系达到国际标准,为后续开拓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罗世兵表示。
友升股份的努力获得了行业认可。公司先后斩获北汽新能源“优秀质量保证奖”、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等荣誉;2024年4月,公司被上海有色金属网评选为“2024年SMM中国工业铝型材企业二十强”;电池托盘、保险杠项目还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成为行业内“轻量化”的标杆企业。
对于此次在沪市主板IPO,罗世兵表示,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入两大项目:云南友升轻量化铝合金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年产50万台(套)电池托盘和20万套下车体制造项目。
“云南基地项目主要生产轻量化铝合金材料,投产后预计新增产能10万吨;电池托盘项目则瞄准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需求,建成后能满足主流车企的订单增长。”对于云南的募投项目,罗世兵有着自己对产业的理解,云南地区水电资源丰富,电力成本比上海低30%左右,能进一步优化产品毛利率,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汽车工业顶级供应商’,这不仅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专注、创新、坚守’的企业文化支撑。”罗世兵说,未来友升股份将继续落实“双碳”目标,推动铝合金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一场面向未来的远航:
从上海出发到全球化布局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准入门槛”极高,整车厂对供应商的认证涵盖技术、质量、产能、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一旦建立合作,关系往往十分稳固。随着友升股份的客户逐渐走向全球,罗世兵意识到,“全球化布局”是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年,为满足特斯拉、沃尔沃等客户的海外生产需求,友升股份启动全球化战略,在美洲推进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在欧洲保加利亚设立泽升欧洲公司。截至2024年末,墨西哥一期基地已投产,供应沃尔沃、特斯拉和斯特兰蒂斯等。
“海外基地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靠近客户,缩短交付周期——从墨西哥基地到特斯拉德州工厂的运输时间仅3天,能更好响应客户的紧急订单。”罗世兵透露,未来公司还计划在欧洲扩建产能,服务沃尔沃、大众等欧洲车企,目标是实现“国内+海外”双循环,未来3年至5年海外收入将显著提升。
对于友升股份的未来,罗世兵有着清晰的规划:在产品上,持续研发更高强度、更轻量化的铝合金材料,探索“铝-碳纤维复合”零部件,进一步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减重瓶颈;在海外市场,重点拓展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在技术上,深化与客户的协同开发,参与更多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前期设计,巩固行业地位。
从1992年的中外合资小厂,到濒临倒闭,再到如今成为登陆资本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铝材料核心供应商,友升股份的30余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不仅要做一家赚钱的企业,更要成为一家对行业、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回首过往,罗世兵感慨颇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家深耕铝加工的企业,正以技术为笔、以初心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下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