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值缩水的警钟敲响
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ST元成)的股票在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后,正式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并于2025年11月11日起停牌。这一事件标志着公司可能面临终止上市的命运,而根据上交所规则,交易类退市公司股票不会进入退市整理期,直接进入摘牌程序。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持有该股票的流动性风险陡然升高。
回顾A股市场,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ST高鸿在退市前股价从高位一路暴跌,最终跌至几毛钱,退市后转入三板市场也未能扭转颓势。相比之下,计通5在退市后首日曾出现小幅上涨,但这种反弹往往昙花一现,长期来看,多数退市股票因基本面恶化或流动性枯竭而持续低迷。诺基亚在宣布从巴黎泛欧交易所退市后,股价也曾短期承压,但其后续表现更多依赖于业务转型(如AI领域)和新市场的交易活跃度。
退市背后的多重风险
*ST元成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导致。除了市值跌破红线外,公司还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证监会认定其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且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编造虚假内容。此外,公司近年连续亏损,持续经营能力存疑,资金链紧张,大股东股权质押和司法拍卖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叠加,使得*ST元成的退市几乎成为定局。历史上,类似案例的结局往往不容乐观,尤其是涉及财务造假的公司,退市后鲜有翻身机会。即便进入三板市场,交易活跃度大幅下降,投资者变现难度陡增。
市场的警示与启示
*ST元成的事件再次提醒投资者,对于长期亏损、市值偏低且存在合规问题的公司,需格外谨慎。退市新规下,交易所对“空壳公司”和“害群之马”的清理力度加大,类似案例可能越来越多。
值得关注的是,退市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市场出清”。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盲目追逐低价股,更多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合规情况。而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退市机制的严格执行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长期来看利于健康生态的形成。
当然,投资决策终究因人而异,风险与机会的权衡,还需每位市场参与者自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