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达科技突然火了——这家公司刚刚宣布,一口气拿下多家国内车企和新能源电池企业的项目定点,总销售金额预计高达29亿元。消息一出,市场反应迅速,今日股价上涨5.59%,报收48.58元,成交额超8.47亿元,资金关注度明显升温。
根据公司11月10日发布的公告,这次的项目覆盖三大业务板块。首先是车身零部件领域,华达科技获得了12家客户的16个项目定点,其中有2家是全新开发客户。这些项目生命周期在3到8年之间,预计总销售额7.8亿元,且从2025年第四季度就开始量产。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新能源相关项目的销售额就占到了6.8亿元,说明公司在新能源转型上的布局已经落地生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子公司江苏恒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拿下的电池箱托盘类项目,共获得3家客户4个定点,终端客户包括知名新能源车企和储能企业,生命周期总销售额预计达11.4亿元,同样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量产。与此同时,另一家子公司华汽新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也在铝压铸领域取得突破,拿下3家全新客户共3个项目,预计生命周期销售额9.8亿元,项目周期长达5至8年,量产时间稍晚,定于2026年第二季度。
说实话,看到这个订单结构,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像是偶然中标,而更像是系统性切入主流供应链的结果。尤其是铝压铸和电池箱托盘这两个方向,都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能同时拿到这么多新客户、尤其是“全新开发客户”的定点,说明华达科技的技术能力和交付体系已经得到了行业层面的认可。
我自己一直关注汽车产业链的国产替代进程,过去几年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在找“隐形冠军”——那些不在聚光灯下,但却深度绑定头部车企的核心供应商。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华达科技正在往这个方向走。特别是它的子公司分线作战、各攻一域的战略,显示出较强的组织灵活性和技术协同能力。
当然也要理性看待风险。公告里也明确说了,这些项目对2025年业绩影响有限,真正放量要等到明年甚至更后。而且实际供货量还受客户产能爬坡、车型销量等外部因素制约,并非签了定点就等于稳赚不赔。
但不可否认的是,29亿元的潜在订单体量,已经为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长打下了基础。如果执行顺利,华达科技有望从一家传统的车身部件企业,逐步蜕变为覆盖“车身+三电+轻量化”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平台型企业。这种转型,在当前电动化与智能化并行的产业大背景下,含金量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