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总院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市场还没完全消化其中的信息,股价却已经先跌为敬——最新报收8.21元,跌幅3.30%,成交额近6900万元。这场线上说明会看似常规,但透露出的信号其实并不简单:业绩承压、治理结构变革、回款压力加大,同时又在低空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上猛踩油门。这家公司到底处在什么阶段?值得继续关注吗?
从会上管理层回应来看,今年业绩下滑是事实。财务总监陈素洁说得坦率: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下降,公路建设规模收缩,地方政府财政吃紧,项目审批慢、周期拉长,直接影响了订单落地和收入确认。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基建行业周期性调整的缩影。但我注意到一个积极信号——2025年前三季度新签合同同比增长。这意味着市场开拓没停步,公司在逆境中仍在抢份额。
更值得关注的是战略方向的变化。董事长苏新国提到“工程绿色化、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四大研发主线,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具体落地的项目很有分量。比如铜尾矿道路利用、低碳服务区入选省级示范、AI设计系统投入应用,还有国家科技部立项的滑坡智能监测技术落地高速路段。这些不是PPT概念,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转化。特别是“皖智巡”低空巡检平台和无人机缺陷识别技术,已经用在皖通高速的检测中——说明数字化不只是口号,已经在产生效率价值。
而董秘杨文松对低空经济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公司不仅拿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还以“EPC+”模式承接了30多个通用机场项目,覆盖咨询、设计、军民航协调到运营全链条。这是典型的从传统设计院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路径。现在低空经济被政策推着走,“基建先行、场景为王”,设计总院凭借省内唯一机场设计资质和全链条服务能力,确实卡在一个不错的赛道入口。
不过我也有些担忧。应收账款问题被投资者直接点名,公司回应是“强化考核与调度”,但没有给出具体改善节奏。计提大额资产损失也说明历史包袱仍在。取消监事会改为强化审计委员会职能,虽说是国企治理优化的方向,但也需要时间验证实际效果。
在我看来,设计总院正处于从传统交通设计向“技术+服务+新兴赛道”转型的关键期。短期看,受制于行业周期,业绩反弹不易;但中长期看,它在低空经济、数字建造、绿色低碳等方向的布局已有成果雏形。如果后续能在回款改善和新技术商业化上持续兑现,或许能走出一条差异化路径。眼下这个位置,与其说是下跌,不如说是在重新定价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