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7 15:28:39 股吧网页版
交付成拐点,智元与figure正赛开始?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乔心怡

  “一般企业都是先发机器人,然后宣布订单消息,产品发布前就公布订单的确实少见。”

  投资人Eddie全程围观了智元G2机器人的发布会,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智元机器人的目的很明确,“把合规性和稳定性做好,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就是交付给想要改造传统自动化产线的工业B端厂商”。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各家对技术的试探尚未结束,但明确的场景带来交付的需求,这或许会带来新的机会。在量产爬坡的关口,如何在供应链把控中“稳住”,正成为所有机器人公司共同的试炼场。

  另一边,根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透露,智元正在加快海外市场的布局,希望明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30%。这意味着智元很快会和Figure、Optimus等海外竞争对手正面交锋。

  不同于Figure等企业执着于单一产品的极限智能,智元选择先“吃到低垂的果实”,在更现实的落地场景中,用实际订单为商业化铺路。或许在当前的赛道中,能交付,才是最硬的理想主义。

  “车规级”或成自动化产线交付门槛

  G2此前公布的订单,一定程度上证明了Eddie的猜想。

  据了解,龙旗科技(603341.SH)已向G2下达了数亿元金额的框架订单,均胜集团也在近日宣布,公司和G2签订的过亿元采购订单已经开始交付首批产品。姚卯青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和龙旗科技的订单将于今年年底走完POC(概念验证),预计在明年一季度落地。

  Eddie告诉记者,机器人的构型变化和供应链生产管理是他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记者发现,相比上一代G1,G2在构型上有明显的不同。

  在手臂上,G2采用了七个自由度的力控臂。姚卯青透露,力控臂的每个关节都配备力矩传感器,智元在第六和第七个关节的构型上应用了类似人类“十字腕”的设计,使两个自由度垂直正交。此外,G1原先采用升降导轨式的上半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有三个自由度的腰部。

  构型的改变拓宽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让“从演示到交付”的门槛更高。传统机械臂采用刚性控制,在定位稍有偏差或力度过大时,关节容易卡滞或损坏。G2单关节配备的力矩传感器则能够实时感知每个关节的接触力,当检测到阻力异常时,会自动调整施力或停止动作。在展示视频中,依托腰部的三个自由度,G2展现了弯腰、侧摆和扭转的能力。过去机器人转身依靠底盘的转向移动,如今则可通过腰部运动直接完成,进一步提高生产节拍。

  “自动化生产线的缺点是柔性不足,一旦更换生产产品,需要再重新投入产线的建设,人形机器人的加入是一个补足方案。”姚卯青说,和自动化生产线一样,在工业场景中落地的机器人也需要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车规级”是他反复强调的标准。

  Eddie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前自己前往一家机器人头部机器人企业进行考察,发现对方的部分核心零部件也是“手搓”的,“尽管有相关的模具,但手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始终要打问号,感觉和他们的市场地位还是有些不符”。

  “工业场景和跑步比赛这种场景还有些不同,肯定是不能频繁运维。”姚卯青说,如果产品稳定性较差,容易给自动化产线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考虑到交付问题,在G2供应链层面,智元和有汽车零部件生产经验的均胜集团达成合作。均胜集团旗下的均普智能(688306.SH)日前宣布将建设年产能3000台的G2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G2搭载了英伟达在8月底发布的Jetson Thor芯片。这意味着G2在端侧也能够拥2070 TFLOPS,也就是每秒2070万亿次浮点计算的峰值算力。这让机器人能够在端侧运行更完整的智能模型,使得其操作延迟更低。“在工业场景的交互也需要更高算力的支持。”姚卯青说,对于一些高节拍的场景,例如连续抓取、快速判断等,延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不过,姚卯青也向第一财经记者强调,G2并非是一个“专为某个场景打造”的机器人。“我们在设计上做了一定冗余,以便未来能够扩展至更多场景。”

  智元“先吃上饭”VS Figure一步到位,哪条路更好走?

  工业级的落地机会,并不是只有智元一家在看。

  最近新发布了Figure 03的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 AI也在此前宣布签下大客户宝马汽车,但随后又质疑称宝马工厂实际仅有一台Figure的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尽管Figure的创始人Brett Adcock予以了否认,但在后期发布的回应视频中,Figure仍然只展示了一个机器人在宝马生产线上忙碌。

  另一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Optimus也传来产量“搁浅”的消息。马斯克在今年3月表示,公司2025年的目标是生产5000台Optimus,2026年计划将产量提高至10倍,也就是50000台。一个月后,马斯克又称,预计到2029年,Optimus机器人每年产量将达100万台。不过,在今年10月,有消息称由于机器人手部和前臂设计存在技术问题,Optimus的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截至目前,马斯克尚未作出回应。

  “从海外,尤其是欧美的AI投资的逻辑来看,企业主们还是更愿意把故事讲好,给投资人和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一位在美国机器人实验室中工作过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海外机器人企业身上往往会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更期待的是一步到位,因此更追求在demo中将某一种性能打磨到极致。”又因为海外的供应链特性,这种极致通常通过软件表现出来。

  而国内部分企业的路径则是“先吃上饭”。先吃低垂的果实,这也是智元的商业逻辑。“智元目前采用的训练数据中,约90%都是真机训练。”姚卯青表示,这意味着除了自建的数采工厂之外,落地也能够给智元带来更多的真机数据,推动数据飞轮加速动起来。

  或许是看到了自身与海外机器人企业之间差异化的商业路径,智元也在寻找海外的机会。姚卯青透露,由于人口差异,海外的用工成本更高,“海外市场的定价空间以及产品的利润率更友好”。另一位来自长三角机器人企业的市场部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同一个型号的机器人在海外售价会比国内高25%左右。

  不是试图一口吃掉整个市场,而是逐步攻克各个应用的细分场景,这或许是更现实的路径。Figure03的发布让市场意识到,Figure AI开始将叙事目光投向家庭场景。和前两代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工作展示的重心不同,家庭场景与工业制造环境完全不同,更加混乱、不受控,没有标准流程,也缺乏统一安全规范。

  “比起更具‘诱惑性’的叙事场景,机器人企业还是需要有更详细的KPI和交付数量支撑。”Eddie说,任务完成率、系统正常运行时间、故障率和耐久性等等,这些工程问题都需要实际场景验证。

  姚卯青透露,今年前三个季度,智元的交付量达到了“数千台的规模”。他也向记者坦言,整个供应链和产能还在持续爬坡阶段。“我们需要给供应商明确的门槛,并且随机抽检产品的良率,有的时候甚至是需要对照他们的代码来找问题、重新改。”随着交付规模扩大,企业的工程能力与供应链的制造能力正被迫在同一条学习曲线上加速磨合。

  “家庭场景对于市场来说肯定是更有吸引力的,但仍然有些遥远。”Eddie说,对于一个链主型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如何在一个一个产品迭代期间,将自己的供应链稳定下来,并且让实际的订单进来。“比起先去渲染一个机器人在家庭等场景应用的温馨画面,机器人还是应该先把今天的螺丝拧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