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亿元级订单的落地节奏加快。
10月9日,智元机器人宣布与全球智能产品ODM头部企业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龙旗科技”,603341.SH)就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龙旗科技下达数亿元金额的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
智元机器人称,此次合作共将部署近千台机器人,是目前国内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最大订单之一。对于拿下此份大单,智元称G2“凭借其灵活复用,快速换型,规模化复制等柔性核心优势”。
据介绍,智元精灵G2前期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批量落地。精灵G2将在柔性抓取、多工位协同、产线数据联动等环节发挥强大的AI交互和协同功能,以高品质,稳定的智造能力,推动产线运营效率跨越式提升。
从产业视角来看,双方认为此次合作不仅以近千台的订单印证了具身机器人的商业价值,更是率先破题“制造需求”与“机器人技术”规模化的挑战,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消费电子ODM等复杂工业场景中的规模化商用路径,开创了“AI+智造”落地的先河。
智元机器人称,作为首次与消费电子ODM头部企业达成亿元级合作,智元将全程参与龙旗产线的场景适配:从前期工站布局调研、末端执行器定制,到中期设备安装联调、操作人员培训,再到后期技术维护与算法迭代,提供“全周期、一体化”服务。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龙旗科技也是智元机器人股东之一。在智元机器人今年3月完成的由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中,龙旗科技也是参与方之一。天眼查显示,龙旗科技目前持有智元机器人0.7394%的股权。
龙旗科技所属智能产品ODM行业,其主要客户包括小米、三星电子、华为、联想、荣耀、OPPO、vivo等。该公司在9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也提到,“公司关注具身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上半年投资了机器人领域的知名企业智元机器人”。龙旗科技称,目前公司内部已有专项团队,重点研究如何将机器人与AI技术结合,应用于工厂的产线智能化升级。未来,公司将针对自身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与应用落地,持续提升产线智能化水平。
据此次双方最新披露,未来龙旗科技将引入智元机器人覆盖更多产线与品类,并与智元在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制造代工上展开更大范围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除智元机器人此番亿元级别的订单之外,在被业内视作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元年的2025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具身智能头部企业大订单落地节奏明显加快。
就在过去不到一个月的9月11日,惠科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联与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平方”)共同宣布,双方正式达成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首个具身智能全面战略合作。深圳慧智物联将携手智平方在未来三年内,于惠科全球生产基地累计部署超过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覆盖从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智平方成立于2023年4月,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曾任小鹏汽车和OPPO的首席科学家与研发高管。今年9月,智平方宣布完成由深创投领投的新一轮A系列融资,深创投单家投资超过亿元。这也是半年以来该公司完成的7轮数亿级融资中的一轮。
智平方此前表示,年产能超千台的自有工厂已于今年9月正式投产,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今年8月,智元机器人还曾发布消息称,与富临精工(300432.SZ)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
优必选(09880.HK)今年更是披露了多份订单。4月,公司正式与客户签订了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7月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彼时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
9月初,优必选再次刷新纪录,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该合同以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具备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为主,优必选将在今年内启动该合同交付。这也是截至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合同。
9月底,优必选再度宣布,子公司UQI优奇与天奇股份(002009.SZ)正式签订采购合同,后者将采购总价3000万元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该笔采购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交付。
更早一些的6月,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两家企业成功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面向2025年至2027年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中标总金额为1.24亿元。其中,智元机器人获得7800万元订单,宇树科技中标金额为4605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头部企业在陆续披露人形机器人商用落地订单,但目前仍处于应用探索阶段。
华泰证券近日研报显示,随着特斯拉、Figure等海外龙头及国内企业开启小批量量产,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远期空间已形成共识,但真正推动行业进入非线性增长的“Scaling Law”(规模法则)时刻,仍取决于硬件降本与机器人大脑智能的双重突破。
2024年底至2025年初,国内多家本体企业已完成百台至千台交付,但交付场景多集中于科研、教育、展示等ToG领域,采购方更多用于算法研发,本体企业仍扮演“硬件卖铲人”角色,软件层的智能突破尚未显现。华泰证券指出,初期订单数并非关键信号,行业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机器人大脑的Scaling Law时刻”:即智能随数据量、模型规模增长呈非线性提升,进而突破场景泛化能力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