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水务5%以上股东要减持了,虽然比例不大,但还是在市场里泛起了点涟漪。根据公司最新公告,持股5.15%的股东——上海衡联辨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582,492股,占总股本的0.1376%。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不到千分之一点五,但考虑到这家公司本身流通盘不算特别大,任何股东动作都会被放大解读。
这次减持主体上海衡联,其实是联合水务IPO前设立的员工持股平台,持有的2177.5万股全部来自上市前取得,并已在2024年3月解禁。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减持并非现任管理层的操作,而是基于“已退休离任多年的员工自身资金需求”。也就是说,这波操作更像是早期参与者退出变现,属于正常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而且公告也明确表示,本次减持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也不违反此前任何承诺,合规性上没有问题。
从公司基本面来看,目前联合水务股价报10.89元,日内微跌0.91%,成交额三千五百万元左右,流动性尚可。但结合行业背景看,其实压力不小。虽然主营业务是城乡污水处理和供水运营,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布局,但整个水务行业正面临增长瓶颈。尤其是桶装水这类细分赛道,早已进入成熟期,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而像“专精特新”这类政策导向,更偏向高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型企业,对传统公用事业类公司支持有限。
看到这里,我其实并不太意外会有股东选择小幅减持。0.1376%的量,说白了就是试探性退出,既不影响股价稳定,又能满足部分老员工的资金需求,算是比较温和的做法。我不觉得这是个看空信号,更像是一个长期持股平台在做结构优化。毕竟,如果真有重大风险或业绩拐点预期,减持比例不可能这么克制。
但从投资角度,我还是保持谨慎。营收下滑、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同行案例就在眼前,水务行业整体缺乏爆发力。这种背景下,哪怕股东减持幅度很小,也可能被市场理解为“早走早好”的情绪映射。我对这类偏防御性的公用事业股的态度一直是:可以关注分红和稳定性,但别指望高增长。这次减持虽小,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资本对这类资产的真实态度——稳,但不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