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盛硅业股东拟清仓减持近16亿元股份,这一消息在11月10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司公告,持股2.29%的股东富达实业公司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全部2707.0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29%,且此次减持比例为其持股的100%,属于典型的“清仓式”减持。若以公告当日收盘价58.51元/股计算,此次套现规模高达约15.84亿元。
此次减持期间定为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2月13日,减持股份来源均为IPO前取得。富达实业明确表示,减持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从交易路径来看,其将灵活采用集中竞价(不超过1182.21万股)与大宗交易(不超过1524.85万股)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节奏将视市场情况而定,因此减持的实际执行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股东背景与减持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富达实业是一家于2011年在香港设立的私人企业,由黄达文独资持有,并非合盛硅业的控股股东或管理层成员。这意味着这次减持更多反映的是财务投资者的退出行为,而非对公司基本面的否定。同时,该公司此前并未与其他股东构成一致行动关系,也未作出过长期持股承诺之外的特殊限制。
我怎么看这轮减持?
说实话,看到“清仓减持”四个字,第一反应确实是警惕。但深入梳理后,我的判断是:短期情绪冲击难免,但不必过度恐慌。
首先,减持主体并非实控人或高管团队,而是早期财务投资者,在IPO前就已持股多年,如今选择退出,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资本退出机制。尤其是在当前光伏与硅材料板块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锁定收益离场并不意外。
其次,尽管合盛硅业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5.35%,归母净利润亏损3.21亿元,但这更多受到行业周期性波动、多晶硅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而非公司经营失控。反观其技术研发进展——比如林芳博士团队在有机硅杂化橡胶领域的突破,以及参与制定4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事实,说明公司在高端新材料布局上依然保持领先。
更关键的是,合盛硅业目前市值约691亿元,此次减持金额约占总市值的2.3%,体量虽不小,但尚未达到动摇根基的程度。市场若因此出现非理性抛售,反而可能错杀优质资产。
说到底,资本市场永远在“消息驱动”与“价值回归”之间摇摆。这一次的减持,更像是一个压力测试。我倾向于认为,只要公司继续推进技术迭代、优化成本结构,中期修复能力依然可期。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盯着股东的一举一动,不如把目光放长远些——真正的护城河,从来都不是股价高低,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