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这股东减持0.4%的事儿,今天算是正式落地了。从11月20号到26号,几个信息披露义务人通过集中竞价合计卖了1182万多股,按现在95块的股价算,差不多是11亿出头的量。这次变动之后,他们和那些签了投票委托书的股东加起来持股比例从18.46%掉到了17.95%,差一点就摸到要约收购的线,但好在没触发。公司也说了,实控人不变,结构上还是稳的。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发生的时间点挺微妙。前脚刚在10月10号因为H股可转债转股,总股本涨到了接近29.84亿股,后脚股东就开始减持。这种操作你说是巧合吧,也有可能;但放在整个市场情绪里看,更像是一个信号——部分资金开始阶段性落袋为安。
不过你看最近几天的行情,药明康德不仅没跌,反而走得挺硬气。今天收盘涨了1.03%,成交额超过31亿,换手率1.34%,属于明显放量上涨。更往前看,24号那天港股那边药明康德一度涨超5%,整个CXO板块都在回暖。大摩前几天还专门发报告说药明系估值有吸引力,尤其看好药明康德,理由是它上调了业绩指引、产能扩张积极,在下一代GLP-1这类热门赛道参与度又高。这些话不是白说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预期:行业最冷的时候可能过去了。
再翻翻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8.61%,净利润120.76亿,听着不错。但也有声音指出,利润里非经常性收益撑了不少,比如资产出售这块。像10月底子公司转让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28个亿的对价,这笔钱对当期报表的帮助不小。所以有人讲“美颜”三季报,也不是全无道理。
但从基本面看,公司的CRDMO模式还在深化,全球客户超过6000家,平台粘性和生态圈效应确实在。融资余额虽然最近几天有波动,11月20号净偿还1.3亿,但到24号又转为净买入935万,说明杠杆资金态度也在摇摆中转向乐观。
整体来看,这次减持不算小动作,但在当前市值近2850亿、流通盘超2300亿的体量下,0.4%的抛压并没有引发恐慌。反倒是机构、外资、ETF这几边轮番有动作,港股通医疗、创新药ETF这些产品持续吸筹。市场似乎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行业景气修复、全球化布局和长期科技迭代上,而不是盯着一次正常的股东退出。
这事儿怎么说呢?风浪肯定会有,但船大了也不怕浪。只要主航道没错,客户还在,技术能力没掉队,短期的股权变动,真动摇不了根基。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