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碰撞中,这家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巨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药明康德近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营收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4%。然而,亮眼业绩背后,公司正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考验。
2024年初,美国提出《生物安全法案》,限制美国联邦机构与药明康德等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业务往来。尽管该法案目前立法进程陷入停滞,但其阴影仍笼罩着药明康德的发展前景。
______
01 市场依赖埋隐患,美收入占比过高
药明康德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令人担忧。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收入占比高达66.08%,总额达63.8亿元。这种单一市场依赖症成为公司最大风险点。
2025年4月,美国关税冲击再次印证了这种风险——公司股价单日暴跌,进一步强化了风控部门的警惕性。历史经验显示,2024年生物安全法案出台后,公司美国客户新增订单增速曾短暂降至15%以下。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美国加征关税后公司股价单日暴跌,这充分说明了单一区域市场收入依赖带来的巨大风险。”
02 机构资金大举撤离,风控条款设限
地缘政治风险导致机构投资者纷纷撤离。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1238只基金产品已不再持有药明康德,前十大机构持股比例合计下跌了4.23个百分点。
机构风控部门对地缘政治风险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个股被认定为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或“政策风险”,机构风控部门会直接限制买入,甚至要求减持。
曾经的重仓基金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等,都在减持药明康德。就连长期重仓药明康德的公募基金也在减持,知名基金经理葛兰旗下产品在2023年四季度就开始减仓。
03 业务结构藏隐忧,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药明康德业绩增长主要依赖TIDES业务(寡核苷酸与多肽),该业务在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21.1%。然而,这种增长高度依赖全球减肥药研发热潮,具有明显周期性。
公司其他核心业务表现疲软。测试业务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9.74%,生物学业务收入同比微增6.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在手订单数量已有下滑迹象。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8.8%,低于一季度的105.5%。
04 身份认同陷危机,里外不是人
药明康德陷入了一种身份认同困境。它既不像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公司,也不被美国所接受。
在中国,药明康德因涉及违规转移人类遗传资源出境而备受质疑;在美国,它被指控未经授权转移美国客户知识产权而面临制裁。2016年,安全部门在检查药明康德时,发现他们试图将5156份中国人生物遗传样本标注为“犬血浆”偷运到国外。
为应对风险,药明康德选择“壮士断腕”。2024年12月24日,公司宣布出售药明生基在美国和英国的运营主体全部股权,剥离海外细胞基因治疗业务。
______
截至2025年三季度,药明康德机构持股比例已大幅下降。公司在资本市场正从“核心资产”滑向“限制级”。
药明康德的故事揭示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层面的共同挑战:在产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博弈中,谁能笑到最后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