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合联再遭到股东药明康德减持!
10月10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于10月8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出售了其间接控股子公司所持有的药明合联(2268.HK)3030万股股票,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2.47%,套现逾23亿港元。
受此影响,药明康德港股、A股分别下跌5.86%、7.2%;报收于112.400港元/股、104.72元/股,总市值分别为3333亿港元、3106亿;同时,药明合联也下跌7.29%,报收于71.850港元/股,总市值882.83亿港元。
四次减持累计套现近70亿港元
这已是近一年来药明康德对药明合联的第四次大规模减持,累计套现金额高达69.5亿港元。公告显示,药明康德分别在2024年11月8日、2025年1月10日出售药明合联8600万股股票,累计成交金额约24.26亿港元;2025年4月1日公司继续出售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票,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加上本次减持金额,药明康德近一年来累计从药明合联套现近70亿港元。
药明康德表示,出售的药明合联股票在账面上列为“长期股权投资”。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本次出售药明合联的投资净收益对公司2025年度税后净利润的影响约为16.79亿元,占公司2024年归属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药明康德曾出现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92.41亿元,同比下降2.73%;归属净利润约为94.5亿元,同比下降1.63%,主要是因为CXO企业海外业务遭遇更严苛的合规审视。
到了2025年,药明康德业绩开始回暖。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药明康德营收为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6%;归母净利润则为85.6亿元,同比上涨超100%;扣非净利润约为55.82亿元,同比增长26.47%。
更惊人的是,受全球创新药研发需求持续扩张,药明康德在手订单数达到566.9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业绩回暖势头具有可持续性。
然而,其忧虑在于,海外业务占营收比过高。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境外收入达到172.6亿元,占营收比超八成。其中,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为140.3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38.4%;欧洲客户为23.3亿元,同比增长9.2%;而日韩及其他地区客户则为9亿元,同比增长7.6%。
市场担忧,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其长期订单。尽管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暂未通过,但立法进程的反复和潜在限制措施仍是最大风险。此外,全球CXO赛道竞争白热化。虽然药明康德是行业头部企业,但是随着同类企业的扩容,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或将成为行业新常态,这将最终影响企业利润。
海外业务扩张风险大
药明系一直被投资者诟病的就是其股东减持。自2019年至今,该公司虽然业绩面很好,但是多次高位巨额减持套现,甚至因为违规高位减持套现还遭到了证监会的处罚,让投资者又爱又恨。
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经营现金流为70.7亿元,同比增长49%,现金流和财务状况均比较健康,那为什么还要持续坚持套现?
业内人士认为,减持套现并不是不看好药明合联,而是因为这家公司正在热门赛道之上。目前,ADC全球研发热度持续高涨,成为近年来技术突破的核心,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收获期,此时套现获利,符合预期。从业绩面角度看,密集减持药明合联套现,可以改善药明康德业绩表。
资料显示,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于2023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由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合资设立,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CRDMO)服务。
财报显示,药明合联自身业务表现出色。今年上半年,药明联合的收益为27亿元,同比增加62.2%;毛利为9.75亿元,同比增加82.2%。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为7.46亿元,同比增加52.74%,毛利率由32.1%提升至36.1%,显示公司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业内人士分析称,多次减持套现最可能的原因在于,药明康德在为未来提前布局。2025年,为了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该公司在新加坡、瑞士、美国特拉华等产能扩建都在推进,预计全年开支约70-80亿元,而药明合联就成了“现金奶牛”。
根据药明康德公告,通过出售药明合联股票所获得的现金收益,将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具体来说,资金将用于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CRDMO业务模式,从而高效满足全球客户和患者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