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管理层!
药明康德在多个核心业务领域表现出显著的产能扩张需求,尤其是以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药物)为代表的创新药物服务板块,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以下是具体分析:
1. TIDES业务需求激增,产能持续扩张
市场需求驱动:
TIDES业务受益于GLP-1类减肥药(如司美格鲁肽)、ADC药物等全球需求的爆发性增长。2025年Q1该业务收入达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占化学业务收入的30.3%,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产能扩张计划:
2024年底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体积已从2019年的500L增至4.1万升,并计划2025年底提升至超10万升,以满足全球客户需求。
订单增长远超收入:
截至2024年9月,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96%,客户数和分子服务量分别增长20%和22%,订单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显示产能存在缺口。
2. GLP-1类药物领域深度参与,产能快速响应
管线覆盖广泛:
药明康德支持了全球20个临床阶段GLP-1项目中的20%(包括小分子和多肽药物),并参与了1个已商业化药物的生产。
产能匹配市场需求:
公司预计到2025年底多肽产能将超过10万升,但全球GLP-1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260亿美元,现有产能仍需持续扩张以应对需求。
3. 全球化产能布局对冲交付压力
海外基地建设:
新加坡基地一期(2027年投产)、美国特拉华州制剂基地(2026年运营)及欧洲瑞士库威基地的扩建,旨在缓解地缘风险并提升交付能力。
区域订单分布:
2025年Q1美国收入63.8亿元( 28.4%),欧洲收入13.0亿元( 26.2%),发展中国家收入占比提升至20%以上,全球化需求推动产能利用率高企。
4. 其他业务板块的供需平衡
小分子CDMO业务:
支持全球16%的临床阶段小分子候选药物,2024年新增915个新分子,商业化项目达68个,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
总结
药明康德在TIDES和GLP-1相关领域的产能扩张速度虽快,但市场需求增速更快,导致阶段性供不应求。公司通过持续扩产(如多肽产能5年增长80倍)和全球化布局应对压力,而小分子CDMO业务则相对平衡。未来需关注地缘政策(如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对供应链的潜在扰动。
药明康德在2025年公布并实施了两轮股份回购计划,具体时间节点如下:
第一次回购计划
-公布时间:2025年3月18日
公司首次宣布回购计划,拟投入10亿元资金回购A股股份,并计划提交股东大会审批。
起始时间:2025年4月29日后(股东大会批准后)
该计划于2025年4月29日经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期限为自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即至2026年4月28日)。
结束时间:预计2026年4月28日(需在12个月内完成)。
第二次回购计划
公布时间:2025年4月8日
公司紧急推出第二次10亿元回购计划,用于应对股价波动及外部冲击,明确无需股东大会审批即可直接实施。
起始时间:2025年4月9日(董事会批准后立即生效)
根据公告,回购期限自董事会批准日(2025年4月9日)起不超过3个月,即至2025年7月8日。
结束时间:2025年7月8日。
补充说明
1. 实施进展:
第一次回购:截至2025年5月15日,尚未披露具体实施细节,但回购价格上限因分红调整为90.72元/股。
第二次回购:已于2025年4月18日首次实施,截至4月30日累计回购285.59万股,金额1.6亿元;5月23日最新进展显示,累计回购434.61万股,金额近3000万元。
2. 价格调整:
两次回购价格上限因分红分别调整为90.72元/股(第一次)和95.91元/股(第二次),自2025年5月21日起生效。
3. 关联与差异:
第一次需股东大会批准,第二次则直接由董事会通过,实施更迅速。
两次回购股份均用于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提升每股收益。
总结
药明康德通过两次回购计划累计投入20亿元,展现了应对市场波动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次计划以长期执行为主(12个月),第二次则以短期密集回购(3个月)为主,两者共同构成“高分红 强回购”的股东回报机制。具体实施进度及后续数据可通过公司公告或财经平台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