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A股494家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均已发布。具体来看,超七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近五成上市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近五成上市公司实现营收增长。
但同时,在退市标准趋严的背景下,也有一批医药生物上市公司在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后面临退市危机。
那么,医药生物行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230家上市公司归母净利增长
具体来看,2024年共有366家医药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七成;230家医药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占比近五成。
分板块来看,医药商业板块盈利企业占比最多,31家上市公司中有27家实现盈利,占比近九成;其次是医疗器械板块近八成上市公司盈利;医疗服务板块未能走出低迷状态,盈利上市公司占比最低,不到六成,不过行业内龙头企业订单已出现回暖。

华北制药归母净利润大增2496.8%,成为去年A股医药生物行业中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次是微电生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15.36%;河化股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85.62%;海正药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45.24%。
永安药业(601.65%)、百利天恒(575.02%)、健友股份(536.09%)、大博医疗(505.16%)等归母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
对于去年出现业绩大幅增长,华北制药表示,公司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推行精益管理,深挖成本费用管控等措施,实现盈利能力提升。
微电生理去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系核心产品TrueForce压力监测射频消融导管、IceMagic冷冻消融系列产品、FireMagic微电极射频消融导管等高值耗材销售占比持续提升。
据微电生理披露,TrueForce压力导管自上市以来国内外使用量增长较快,累计使用超过5000例,并在海外20余个国家实现商业化。同时,去年公司不断加大海外市场推广力度。数据显示,2024年微电生理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60%。
河化股份去年同样实现扭亏为盈,不过其实现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将5万吨/年尿素产能置换指标(含中间产品“合成氨”21万吨/年)以协议方式转让给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转让收益约7600万元,这部分收益为非经常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河化股份的净利润为389.04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2.35%。

CXO订单回暖
近年来,受资本寒冬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医药外包(CXO)公司作为整个行业的“卖水人”,日子并不好过。2024年A股29家CXO上市公司仅有10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
其中,百花医药2024年归母净利润实现4147.9万元,同比增长219.75%,成为板块内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次是南模生物,归母净利润达649.55万元,同比增长131.56%。皓元医药(58.17%)、成都先导(26.13%)、博济医药(18.23%)等实现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抗体偶联物药物(ADC)、双抗、细胞基因治疗(CGT),以及多肽类药物的全球研发热潮为CXO板块带来了不小的发展机遇。
据药品审评中心(CDE)统计,2024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占比突破62%,ADC、双抗等生物药占比38%。头部CRO企业研发投入占比18%—2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CXO头部企业康龙化成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新药中,多肽、ADC、双抗、小核酸类药物占比显著提高,对应的研发和生产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为此,公司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ADC、多肽、寡核苷酸类药物等新型药物的实验室服务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
药明康德的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在2024年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去年全年TIDES业务收入达58亿元,同比增长70.1%。截至2024年末,药明康德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3.9%。TIDES D&M服务客户数同比提升15%,服务分子数量同比提升22%。产能方面,截至去年底,药明康德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增加至4.1万L,预计2025年末将进一步提升至超10万L。
另从今年第一季度CXO头部企业的订单情况来看,整个行业已初现回暖。其中,被视作CXO行业风向标的药明康德在今年第一季度重返双位数增长。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96.54亿元,同比增长20.96%;归母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
订单量上,截至2025年3月末,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康龙化成今年第一季度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0%。其中,实验室服务和CMC(小分子CDMO)服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均超过10%。凯莱英今年第一季度多肽、寡核苷酸、ADC等增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80%,毛利率33.05%,较去年同期有较为明显回升。

创新药出海屡创新高
近年来,国内药企的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显著增加,创新药及技术平台出海交易愈发活跃。据中信建投证券统计,近三年(2022至2024年)我国创新药领域License-out交易数量分别达27个、62个、74个,分别同比增长8%、129.63%,以及19.35%。
创新药企百利天恒是License-out交易模式下的受益者之一。同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BMS)就BL-B01D1达成的合作在去年为百利天恒带来了8亿美元收入。
2024年,百利天恒实现营业收入58.23亿元,同比增长936.31%,归母净利润37.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88亿元,扭亏为盈。除已经到账的8亿美元首付款外,上述交易接下来还有望为百利天恒带来76亿美元的收入,是迄今为止全球ADC领域单个资产总交易额最大的全球战略许可及合作交易。
今年第一季度创新药出海热潮仍未退去。截至4月底,国内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33个,较去年同期的28个有所上升,总交易金额达360亿美元。
其中,启德医药同Biohaven和AimedBio达成的合作是目前金额最高的。启德医药将向Biohaven授予其同类首创ADC药物GQ1011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另同AimedBio之间签订了多靶点ADC药物开发协议。合作协议总金额超130亿美元。
此外,君实生物、石药集团、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等均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海外合作方达成协议。

针对当前的海内外医药生物市场环境,美富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管理合伙人孙川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前创新药企出海要更具战略性、灵活性。
“从战略层面出发,创新药企首先从研发方向上就应该进行筛选,具体是做PD-1、ADC、CAR-T还是其他领域;其次是合作方式,如果要拿下全球市场,创新药企可以具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NewCo、License-out等模式;最后还要从资产定位、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补充考量。”孙川说道。
至于灵活性,孙川指出,当前医药生物市场日新月异,创新药企要随时感知政策环境、融资环境以及行业上下游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策略。
退市“警报”拉响
A股医药生物整体回暖,但随着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的披露,也有一批上市公司走向退市的结局。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严格执行退市标准,逐步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年报是《意见》适用的首个年度报告。
截至5月7日,共有17家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前被冠以“ST”(其他风险警示)或“*ST”(退市风险警示)。
其中,葫芦娃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未按照规定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根据《审计报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具体涉及葫芦娃药业控股股东通过个人(非公司员工)名下银行账户向公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等多个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细胞治疗第一股”香雪制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具体来看,一方面香雪制药2019年年报中存在虚假记录;另一方面香雪制药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2016年至2020年年报存在重大遗漏。目前,香雪制药已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中药龙头龙津药业在连续亏损五年后,最终走向退市的结局。目前,公司已于4月25日收到深交所送达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2024年全年,龙津药业营收6647.92万元,同比下滑23.25%;归母净利润-4144.36万元。
此外,天圣制药(ST天圣)、凯利泰(ST凯利)等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江苏吴中(*ST苏吴)、三圣药业(*ST三圣)、长药控股(*ST长药)等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文中图表均由唐菁阳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