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划收购芯片企业10余天后,梦天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216.SH,以下简称“梦天家居”)的跨界之举“戛然而止”。
11月18日下午,梦天家居方面发布公告,终止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上海川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土微”)控制权事项,同时实控人终止筹划控制权转让事项。
11月19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就上述并购事项终止的原因拨打梦天家居证券部电话,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确实已经终止了,具体原因以公告披露为准。在宣布收购计划“折戟”的同时,梦天家居也发布了一份涉及股权协议转让事项的公告,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公司实控人筹划套现2.67亿元,对应梦天家居6.86%股权。
据了解,上述股权的受让方为嘉兴汇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嘉兴汇芯”)。记者就此拨打持有嘉兴汇芯99%股权的嘉兴恩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嘉兴恩芯”)注册电话,对方工作人员以“不便接受采访”为由挂断了电话。
终止收购川土微
梦天家居跨界收购芯片企业计划,仅在10余天后便因一纸公告最终“戛然而止”。
11月5日,梦天家居方面公告称,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川土微控制权,并募集相应配套资金。对于收购川土微控制权的原因,记者此前曾致电梦天家居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具体事情)涉及公司高层的决定,我这边也不是很清楚。”
公开资料显示,川土微是专注高端模拟芯片研发设计与销售的高科技公司,产品涵盖隔离与接口、驱动与电源、高性能模拟三大产品线以及μMiC战略产品( micro-Module in Chip)。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电源能源、通讯与计算、汽车电子等领域。
11月18日,梦天家居发布《关于终止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事项及实控人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暨复牌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梦天家居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停牌期间,就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事项、实控人就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进行了充分探讨。“但由于涉及事项较多,经交易各方就核心条款经过多次协商和谈判后仍未达成共识,经慎重考虑并友好协商,各方决定终止筹划前述事项。”
记者注意到,尽管收购川土微控制权事项已宣告“终止”,但梦天家居早已开始筹谋跨界芯片行业计划。早在今年3月,梦天家居曾签署增资协议,拟向重庆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芯微”)增资,以7000万元认购其新增注册资本807.69万元,增资完成后持股35%。
6月 6日,上述增资事项及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已完成,凌芯微取得了重庆市江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梦天家居方面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投入资金7000万元。”
梦天家居投资凌芯微也引发投资者关注,曾有投资者向梦天家居方面“发问”:“贵司投资的凌芯微现在的建设进度到什么阶段了?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完工?有没有相关合作客户?”
梦天家居方面仅回应称,公司为凌芯微的参股股东,目前已完成相关工商变更登记。相关信息以公司定期报告为准。
营业收入“三连降”
在实控人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终止后,新的套现计划已经出炉。
11月18日,梦天家居方面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暨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以下简称《提示性公告》),梦天家居控股股东浙江梦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天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嘉兴梦家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梦家投资”,与梦天控股合称“转让方”)、实际控制人余静渊、范小珍与嘉兴汇芯及其实际控制人曹勇签订梦天家居股份转让协议。
根据上述《提示性公告》,转让方合计向受让方嘉兴汇芯转让其持有的梦天家居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528.45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6.86%。本次标的股份的转让价格约为17.46元/股。按此计算,此次股份转让总金额约为2.67亿元。
记者查询发现,嘉兴汇芯成立于今年10月11日,距今仅1个多月时间,注册地址为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基金小镇。天眼查显示,嘉兴汇芯实控人曹勇是53家企业的实控人,嘉兴恩芯、嘉兴汇芯、嘉兴芯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家企业成立时间均不足1年。
《提示性公告》显示,上述权益变动完成后,梦天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梦天家居股份1.51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7.68%。梦天家居方面强调:“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在业绩表现方面,2022—2024年,梦天家居营业收入分别为13.89亿元、13.17亿元、11.1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60%、5.16%、15.22%。在今年前三季度,梦天家居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同比下降2.93%;实现净利润5630.31万元,同比增长37.60%。
在近期举行的梦天家居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梦天家居相关负责人在回复投资者关于“今年下半年业绩表现情况”的提问时表示:“下半年,外部市场环境依旧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但这不是公司所能改变的。面对挑战,公司将坚持‘强内控、提质效’的经营方针,加强内部管控,降低无效和低效费用开支,努力获得相对较好的经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