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洗霸又出手了——这家公司刚刚用1.4亿元自有资金买了银行理财,其中5000万的一笔已经到期到账,目前还持有9000万元的结构性存款,受托方是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消息来自公司发布的《自有资金委托理财进展公告》,内容明确、程序合规,属于典型的上市公司现金管理操作。
这笔理财被分成了三部分:一笔5000万元、期限64天的结构性存款,起息日为2025年9月11日,已于11月14日到期;另一笔4000万元、63天的产品从10月20日开始计息,要到12月22日才到期;还有一笔5000万元、仅36天期限的结构性存款也已配置完成。这些产品均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挂钩的是欧元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预期年化收益率在0.65%到1.7%之间浮动,按最乐观估算,总收益最高可达约35万元。
决策依据来自今年4月27日董事会审议通过的议案:2025年度公司可使用不超过2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额度内资金可循环使用,单笔期限不超过一年。这次操作完全在授权范围内,且履行了内部审批流程,财务、审计、法务等多部门参与把关,信息披露也及时透明,整体风控机制看起来较为健全。
看似寻常的操作,背后有逻辑
说实话,看到这个公告我并不意外。像上海洗霸这样现金流稳定、主业成熟的企业,拿点闲置资金去做低风险理财,几乎是标配动作。关键是,它选的产品结构清晰,不碰高风险非标,也不搞复杂衍生品,而是选择与汇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既保证本金安全,又能博取略高于普通定存的收益,策略上算是稳中有进。
但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三款产品的收益都和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设置了不同的行权价区间。这意味着最终收益率取决于到期时的汇率定盘价是否落在预设范围内。虽然风险可控,但这也说明公司在尝试通过市场变量获取弹性回报,而不是简单吃个固定利息。这种做法,在当前利率中枢下移的大环境下,其实挺务实。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家公司的定位。很多人可能以为“上海洗霸”是做日化清洁的,但实际上,它是国内半导体湿法清洗设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根据行业资料,这类设备在晶圆制造中极为关键,而中国市场正以25%的复合增速扩张。盛美上海、至纯科技是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而在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这类技术型企业往往手握大量订单和现金流。
所以我理解这笔理财操作的本质:不是缺项目,而是精挑细选。与其盲目扩张或贸然并购,不如先把钱管好,等合适时机再出手。这反映了一种克制的投资哲学——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高投入、长周期的赛道里,现金流就是企业的底气。
当然,投资者也会问:为什么不全部投回主业?我的看法是,短期理财不影响长期战略。只要公司持续在技术研发和客户验证上推进,阶段性地优化资金效率,反而是对股东负责的表现。毕竟,赚钱的能力不仅体现在营收增长上,也体现在每一分钱的运用效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