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智能电网、AI人工智能等新兴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固态电池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核心优势下与产业升级需求深度共振,也加速推动了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格局,作为固态电池的“黄金搭档”硅碳负极材料是当前唯一能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宽温度域适应性三大核心需求的材料,CVD法工艺技术逐渐成熟,硅碳负极材料在2025年可能成为放量元年,垂直生态整合形成了“硅烷气-多孔碳-硅碳负极-固态电池”的产业链结构进一步加大产业优势,在这场万亿级的能源革命中,技术突破是基础,产业链协同是关键,政策红利是加速器,场景创新是引爆点,通过垂直整合构建护城河,方能在硅碳负极与固态电池的双轮驱动下,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引领者。
由硅碳之家组织的2025全国固态电池大会暨CVD硅碳负极材料技术大会10月19-20日在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大会以“聚势赋能 创新驱动”为主题,同期活动“2025 中国硅·碳新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
会议重点聚焦固态电池和硅碳负极两大热点,直面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CVD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与市场应用, 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应用场景等期望通过前沿技术信息发布、关键共性问题与行业热点问题研讨、新产品新装备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实现全行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实质性对接交流提供平台和合作契机,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能源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会企业如下:

除国轩高科,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还有:
孚能科技:其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采用高硅负极搭配高镍三元正极,能量密度达400Wh/kg。
赣锋锂业:已在固态电池领域形成全链路布局,具备硅碳负极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上海洗霸:首代软包固态电池完成短期测试,负极采用均质硅碳材料,能量密度为340 Wh/kg。
中科电气:在面向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和锂金属负极方面均有开发布局,硅碳负极材料已准备进入量产导入阶段。
翔丰华:储备有硅碳负极、硅氧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可适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产品已移交客户测试。
璞泰来:旗下安徽紫宸硅碳负极基地首批产能(约400吨/年)已进入试生产状态。
杉杉科技: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已顺利投产,为行业最先落地的硅碳负极有效产能之一。
贝特瑞:发布了针对固态电池的材料解决方案,其硅基负极材料克容量可达2300mAh/g,并开发了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
鹏辉能源: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业务。
除上述参会企业外还有如下企业有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及布局:
道氏技术:硅碳负极材料已向某固态电池厂小批量出货。年产1000吨硅碳负极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另有300吨产能预计2025年底落地。
硅宝科技:已建成3000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生产线并投产使用,产品可用于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并已实现订单突破。
滨海能源:正推进适用于各体系(包含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工作,目前处于中试试验阶段,并计划开展客户送样。
尚太科技:硅碳负极材料是其重点研发方向之一,并已构建相应的中试生产线。
南都电源:公司的固态电池基于超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体系,产品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
鹿山新材:专注于固态锂电池硅碳负极粘结材料的开发。
北京利尔:参股公司联创锂能的硅碳负极材料已实现对部分电池厂商的供货。
一句话来说,固态电池硅碳负极前景广阔,被普遍认为是最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其放量爆发期预计将从2025年开始,并将在随后实现大规模需求增长!
了解预期热点,动动小手关注发大财。#强势机会##社区牛人计划##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续航轻松破千公里#$比亚迪(SZ002594)$$国轩高科(SZ002074)$$宁德时代(SZ300750)$@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