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弘元绿能(603185.SH)单季盈利5.32亿元,不仅终结了连续七个季度的亏损,更创下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单季利润新高。这一数据在光伏行业整体仍处修复阶段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同期,TCL中环亏损15.34亿元,隆基绿能亏损8.34亿元,而弘元绿能却逆势翻盘,成为行业中少有的“盈利样本”。
根据其10月30日发布的财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6.85亿元,同比增长6.54%;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由亏转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盈利几乎全部来自第三季度。二季度时,公司还亏损2.35亿元,但到了三季度,净利直接跃升至5.32亿元,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达到32%和22%,同比提升超40和57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也大幅改善,达2.15亿元,同比增长113.89%。
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行业环境回暖:自2025年7月以来,“反内卷”政策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多晶硅价格从低点3万元/吨回升至约5万元/吨,涨幅超六成;G12硅片价格也在三季度上涨约三成。另一方面,弘元绿能自身策略奏效。长江电新数据显示,其三季度硅料、硅片、电池出货量均环比增长,尤其是硅片出货达10.57GW,增幅超五成,部分得益于二季度低价时减少出货、递延至三季度高价释放的库存管理策略。
这家公司成立于2002年,前身上机数控,创始人杨建良带领企业从设备商转型为覆盖硅料、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全产业链玩家——这在整个光伏行业都极为罕见。正是这种一体化布局,让其在成本控制上具备优势:自产硅料稳定供应,钨丝切割降低硅耗,N型TOPCon技术摊薄制造成本。三季报显示,公司存货从17.85亿元降至12.73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下降至54.87%,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说实话,看到这份成绩单,我是有点意外的。不是因为行业没机会,而是因为弘元绿能过去太“另类”。它曾因在集采中报价低于协会限价被传剔除自律名单,一度被视为“规则破坏者”。但如今回头看,它的逆周期操作反而成了生存智慧——别人低价甩货时它压库存,行情回暖时集中出货,节奏拿捏得很准。
我始终认为,在一个过度内卷的市场里,真正能活下来的,未必是最守规矩的,而是最懂成本、最有弹性的。弘元绿能显然属于后者。当然,也要清醒看到,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等上游企业也在盈利修复,行业拐点可能正在形成。但至少目前来看,弘元绿能是第一个跑出来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