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晖集成股东苏州圣展提前终止减持计划,这一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引发关注。根据公司最新公告,苏州圣展原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6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2%。但在实际操作中,该股东仅减持了56.55万股,占总股本的0.5655%,随后便主动宣布提前终止剩余股份的减持安排。截至目前,苏州圣展仍持有圣晖集成131.475万股,持股比例降至1.31475%。此次减持期间为2025年10月20日至10月31日,成交价格区间在43.61元至48.32元之间,合计套现约2511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圣展是圣晖集成的员工持股平台,其减持行为本就带有一定“内部资金需求”的性质,并非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层面的退出动作。而从减持节奏来看,其在短短十余个交易日内完成大部分减持任务后迅速按下暂停键,反映出其资金需求可能已阶段性满足,也可能与近期市场环境变化有关。
这一次“收手”背后,或许没那么简单
说实话,看到这个公告的第一反应是:时机很巧。就在苏州圣展决定终止减持的前几天,也就是2025年11月3日,圣晖集成股价强势涨停,报收50.49元,成交量放大至823万股,成交额突破4亿元。这显然不是偶然。
我翻看了当天的市场分析和机构调研记录,发现推动这波上涨的核心逻辑非常清晰——境外业务爆发、订单充足、现金流逆转。特别是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亮眼,越南项目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20%,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同时,在手订单达28.13亿元,约为年度营收的2.2倍,其中七成以上来自半导体洁净室工程,正是当前产业投资的热点方向。
更关键的是,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从去年的-9515万元改善为+1.06亿元,回款周期缩短到87天。这意味着公司的基本面正在实实在在地好转,不再是靠概念撑场面。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的苏州圣展选择提前终止减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种积极信号:他们看到了公司价值的变化,也意识到继续减持可能会错失更大的长期收益。虽然公告中没有像力合微董事那样明确写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但行动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当然,也不能排除纯粹的资金安排已完成的可能性。但从结果看,这次未完成的减持客观上减少了二级市场供给压力,配合当前强劲的基本面和机构关注度上升的趋势,无疑对市场情绪形成了正向反馈。
说到底,资本市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语境。当一家公司从“有故事”走向“有业绩”,股东的小幅减持不再引发恐慌,反而因为及时收手被解读为一种隐性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我对圣晖集成的看法也因此变得更加谨慎乐观——它或许还不是行业龙头,但至少,正在走上一条可验证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