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金能科技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并于近日召开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常规的财报沟通会,却因多项关键数据不及预期、管理层坦承“年初利润预测与实际运行差距较大”而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很直接:为何利润大幅下滑?全年3亿净利润目标还能实现吗?董事长秦庆平没有回避问题,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在说明会上,公司解释了三季度利润下滑的三大主因:一是受关税影响导致烯烃毛利下降;二是主要产品价格下跌;三是PDHI装置更换催化剂导致停车检修。这三点中,前两项属于外部环境冲击,最后一项则是生产节奏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炭黑和煤焦产品价格同比大幅下跌,被归结为行业供需失衡、下游需求疲软和成本支撑不足的综合结果——这一表述透露出当前化工细分领域普遍面临的困境。
面对投资者对全年盈利目标的追问,秦庆平的回应显得谨慎:“当初年报净利预测是基于当时的市场判断,目前看确实差距较大。”这句话背后,其实折今年化工行业整体承压的现实。原材料波动、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如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延续的高关税政策)、以及国内需求恢复缓慢,都在挤压中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尽管面临压力,金能科技仍强调自身在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区位和财务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尤其突出“循环经济成本优势较为明显”。这一点值得深思。不同于卫星化学走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路径,金能科技采用丙烷脱氢(PDH)工艺生产聚丙烯,形成了从丙烷到高端聚烯烃的完整链条。这种一体化模式理论上应具备更强的成本抗风险能力,但为何在本轮周期中未能充分显现?
或许,这正说明单一的成本优势不足以抵御系统性行业下行。当整个产业链价格中枢下移,即便是具备循环经济结构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PDH路线本身对丙烷价格敏感,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背景下,固定成本优势可能被变量吞噬。
不过,我也看到积极的一面。公司并未下调战略方向,而是继续聚焦经营管理提升与发展机遇把握。结合当前行业动态来看,比如蓝海新材料布局POE、中沙合作古雷项目落地,高端聚烯烃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若金能科技能在现有基础上延伸高附加值产品线,未来的盈利弹性仍有想象空间。
总的来说,这次业绩说明会是一次坦诚但略显沉重的沟通。它提醒我们,在周期性行业中,预测永远赶不上变化,真正的考验不是顺境中的扩张,而是逆境中的韧性。我对金能科技的看法是:短期承压属实,但长期价值仍取决于其能否将“循环经济”的纸面优势,真正转化为穿越周期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