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材料刚刚披露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主要经营数据,这份未经审计的财报信息,虽然简短,却透露出不少值得玩味的信号。尤其在公司近期因跨界投资引发市场热议的背景下,这份数据更像是对投资者的一次“阶段性汇报”。
从主营业务来看,东方材料的传统化工板块整体表现平稳但略显疲软。包装油墨和聚氨酯胶粘剂依然是收入主力,分别贡献了1.7亿元和7668万元营收。不过,这两项核心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分别下滑了6.06%和7.34%,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或需求端承压的现实。电子油墨虽体量尚小(约1090万元),但价格稳定,变动仅-0.43%,显示出一定的抗压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原材料成本的变化。醋酸乙酯、钛白粉、己二酸等主要原料采购价普遍下降,降幅最高达17.79%。理论上这应有助于改善毛利率,但目前尚未体现在销售价格端——产品降价而原料降价更多,究竟是公司在主动让利保份额,还是下游议价能力不足?这一点仍需后续财务报告进一步验证。
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第三部分提到的算力业务收入:1740.7万元,占总主营业务收入的6.24%。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它标志着东方材料正在尝试跳出传统化工的框架。结合其不久前宣布投资4800万元布局纳米碳纤维与新能源材料的动作,可以看出这家公司正试图通过技术嫁接和产业链延伸,构建新的增长曲线。
说实话,当我看到东方材料要投一个还在亏损的纳米材料公司时,第一反应是警惕。但细看公告逻辑,他们的思路其实有闭环:投资第一元素不是为了短期盈利,而是为即将成立的合资公司锁定关键原材料供应。高纯纳米碳纤维在固态电池、eVTOL这些前沿领域确实具备想象空间,而“原创CNTp-3D集流体技术”如果真能解决枝晶问题,那价值不可小觑。
当然,风险也明摆着:标的公司客户集中度高、持续亏损、融资不确定性大。周其华作为前高管参与其中,虽解释为个人投资且具专业背景,但仍难完全消除关联交易的疑虑。
但我认为,比起原地踏步,这种有战略意图的跨界更值得期待。尤其是在化工行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利润压缩的当下,东方材料选择向新材料和高端制造靠拢,方向是对的。只要后续执行不跑偏,控制好节奏和投入边界,这次转型未必不能走出一条新路。
眼下这份经营数据,像是旧故事的尾声,也是新篇章的序章。我不会轻易下注,但会继续盯着它的下一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