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配两股东合计减持531.75万股,占总股本1.58%,这一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悄然落地。根据公司发布的公告,格洛利国际公司与迪之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作为一致行动人,在2025年8月20日至11月19日的减持周期内,已完成此前披露的减持计划。其中,格洛利减持281.75万股,占比0.84%;迪之凯减持250万股,占比0.74%。两人合计套现约8150万元,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
减持背后:合规动作还是信号释放?
从公告来看,这次减持完全在预期内。早在2025年7月30日,公司就已披露了两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590万股、即不超过总股本1.75%的计划。如今实际减持531.75万股,比例为1.58%,未超上限,且时间窗口也严格控制在规定区间内,属于典型的程序性减持行为。格洛利当前持股比例由13.65%降至12.81%,仍为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而迪之凯则从1.36%降至0.61%,影响力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股东自IPO前便持有公司股份,且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关系紧密。此次减持虽未触及控制权变动,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投资者逐步兑现收益的倾向。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汽车零部件板块整体估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选择阶段性退出也有其合理性。
我怎么看这波操作?
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次减持有多大利空意味。首先,减持比例不到1.6%,规模有限,并未出现“清仓式”抛售;其次,整个过程透明合规,没有突击减持或违规操作的迹象。更重要的是,结合行业背景来看——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饰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中国乘用车饰件市场已达近4000亿元,轻量化、智能化趋势明确,像上海汽配这样的细分领域企业其实正处于长期成长通道中。
不过我也保持一份谨慎。毕竟,大股东减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表达。哪怕理由再正当,市场也容易解读为“不看好后市”或“资金需求”。更何况,公司目前股价处于15元附近震荡,成交量不足300万股,流动性偏弱。这种情况下,任何集中卖出都可能对短期情绪造成扰动。
但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能否扛住这些短期波动。如果未来能在新能源配套、轻量化部件或者智能座舱饰件等领域打开新空间,那么一次常规减持,远不足以动摇长期价值。眼下,与其盯着股东卖了多少股,不如多看看它能不能抓住这轮汽车升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