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银科技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结果有点出人意料:营收只增长了3.22%,但净利润竟然暴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了5360万元,扣非净利润更是多赚了6503万元。这个反差,值得好好聊一聊。
这场说明会由董事长江浩然亲自坐镇,财务负责人王伟披露了关键数据: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65亿元,不算亮眼;但净利润达到1780万元,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极为明显。要知道,去年同期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这意味着恒银科技不仅止住了下滑趋势,而且实现了实质性盈利拐点。管理层在会上强调,这得益于成本控制优化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合理管理,同时也反映出主营业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江浩然对行业前景的判断。他提到,金融科技正从“工具赋能”走向“底层重构”,AI、大数据、云计算正在重塑金融业务链条。而恒银科技早已布局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算法,并推出了自研的AI管理平台和新一代机芯技术。最近,公司还接入了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和蚂蚁集团的“灵光”AI助手,试图通过构建垂类大模型服务平台、定制化解决方案、多模态交互体验以及国产算力底座四大路径,推动金融数智化升级。
我一直在观察这家公司的转型节奏。过去几年,恒银科技因传统金融设备市场萎缩承受巨大压力,ATM需求持续下滑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但这次三季报释放的信号很清晰:它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切入AI+金融场景融合的新赛道。尤其是在智慧网点改造、政务、交通等多元场景中拓展智能终端应用,这种“以场景带产品”的策略,正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我还注意到,尽管当前股价报收11.70元,跌幅3.39%,成交量却高达3400万股,成交额超4亿元,说明市场交投活跃,资金关注度不低。虽然短期波动存在情绪影响,但从战略角度看,恒银科技已经把棋子落在了“国产替代+AI落地金融”的关键位置上。
说实话,在金融科技这个拼技术、拼生态的赛道里,能活下来并重新找回盈利能力的企业不多。恒银科技未必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但它确实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旧时代的遗老。当别人还在讨论AI能不能落地时,它已经在银行网点里悄悄装上了带大模型能力的智能柜员机——这才是最真实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