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荒”还在加剧,而中国企业正趁势杀向全球。
一场始于AI算力和新能源爆发的电力基础设施危机,正在全球持续发酵。由于AI数据中心用电激增、风光储并网提速,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需求远超供给。据澎湃新闻报道,江苏华辰董事长张孝金直言:“明年肯定继续爆单”,工人已连续数月加班至晚上九、十点。这场“算力尽头是电力,电力尽头是变压器”的产业链现实,正让原本低调的电力设备企业站上风口。
背后逻辑并不复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需多次升压并网,单个项目所需变压器数量远高于传统电源;叠加储能装机暴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同比飙升130%,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供给端却卡了脖子:变压器行业技术壁垒高、生产周期长,产能无法短期跃升。瑞银指出,中国出口一台变压器到海外交货周期长达一年半到两年,海外本地产能甚至更久,极端情况下可能要等两到三年。
正是在这种供需错配下,江苏华辰今年7月果断发行4.6亿元可转债,投建智能制造基地和数字化工厂,一期项目近日已投产,产能直接翻倍。这不仅是扩产,更是产品升级——面向110千伏、220千伏高压配电和光储充一体化场景的高端箱变将成为主力。更关键的是,公司已不满足于“中国制造、全球交付”,而是谋划“本土化落地”。张孝金透露,正赴西班牙、罗马尼亚考察建厂,计划三年内建成至少三个海外合作工厂,采用“技术+资金+设备”输出模式,由对方负责市场与运营。
我尤其看重这种战略转向。过去中国制造业出海常陷价格战,但变压器不同——它有门槛、有利润。一台国产主变在欧美售价可达国内4倍,且因海外电网老化严重(欧洲设备普遍运行40-50年,美国30-40年),更新需求明确,属于典型的“刚需延后释放”。日立能源已将全球电网增长预期延长至2035年,说明这轮周期远未见顶。券商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在变压器、燃气轮机等高壁垒领域出口有望持续放量,且不易陷入内卷。
虽然今天江苏华辰股价回调6.36%,但我认为短期波动难掩长期逻辑。当全球电网进入“换代时间窗”,谁掌握产能和技术输出能力,谁就握住了未来十年的电力钥匙。这一次,中国变压器或许真能从“配套角色”走向“全球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