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液冷概念相关影响外,Sora 2的发布对剑桥科技的高速光模块业务、全球化产能布局、行业竞争格局等方面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如下:
一、高速光模块业务:需求爆发与技术迭代双驱动
Sora 2对算力的极致需求直接推动了高速光模块市场的扩容。剑桥科技在800G光模块领域已实现批量发货,且硅光技术使其产品功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良品率超92%,深度绑定思科、微软、英伟达等核心客户。随着Sora 2带动的AI算力基建热潮,其800G产品营收占比已突破40%,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的产能释放(年化200万只)将直接受益于这一需求。
同时,公司在1.6T光模块的布局也迎来关键窗口。基于3nm DSP芯片的1.6T样机已完成与多家客户的互联互通测试,浸没式液冷版本进一步降低功耗18%,技术领先性使其在下一代光模块竞争中占据先机。Sora 2的技术迭代节奏(如更高带宽、更低延迟需求)与剑桥科技“量产一代、预研一代”的策略高度契合,有望持续强化其在高速光模块领域的市场份额。
二、全球化产能布局:供应链韧性与交付能力再升级
剑桥科技的“亚洲+欧洲+北美”六大生产基地布局(如上海-嘉善、马来西亚槟城、美国达拉斯等)在Sora 2的全球化需求下更具战略价值。例如,马来西亚基地通过思科工艺认证,可规避关税壁垒承接北美订单;美国基地则满足本地客户对BAA条款的合规要求,直接服务OpenAI等企业的算力基建需求。
这种布局不仅提升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还能快速响应全球客户的交付周期。随着Sora 2带动的AI数据中心建设在全球铺开,剑桥科技的全球化产能可实现“就近交付、高效响应”,进一步巩固其在英伟达、微软等供应链中的地位。
三、行业竞争格局:技术壁垒与市场份额双提升
Sora 2的发布加剧了AI产业链的技术竞赛,剑桥科技凭借在高速光模块和液冷技术的双重布局,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方面,其800G光模块的规模化交付能力(如对思科800G需求的50%供应占比)构建了市场准入壁垒;另一方面,液冷光模块的独家技术(如浸没式800G光模块)使其在高密度算力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性。
这种优势将推动行业竞争格局向“技术+产能+生态”三位一体的方向演变,剑桥科技有望从光模块第二梯队跻身第一阵营,与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企业展开更直接的市场份额争夺,最终在AI算力硬件的浪潮中占据更核心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