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众股份突然宣布停牌,原因来了——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60%的股权,取得其控制权。与此同时,还将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全部用于支付交易对价。公司股票(603037)及可转债(113698)将于2025年11月24日起停牌,预计不超过5个交易日。这一消息由凯众股份在11月22日发布的正式公告中披露,标志着这场潜在的重大资产重组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一次瞄准“NVH赛道”的关键落子
从标的来看,安徽拓盛并非无名之辈。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主营方向是影响汽车NVH性能(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橡胶基弹性体减震和密封元件。这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底盘、发动机舱等关键部位,直接关系到驾乘舒适性。而凯众股份本身主打聚氨酯类减震元件和踏板总成,在悬架系统领域已有深厚积累。两者技术路径不同,但应用场景高度重合,具备极强的产品互补性。
我一直在关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合趋势,这次收购在我看来,并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次战略性的品类延伸。凯众股份近年来业绩增速有所放缓,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甚至同比下滑5.12%。面对增长瓶颈,选择通过并购切入更完整的NVH解决方案赛道,显然是想从单一零件供应商向系统级服务商转型。这种外延式增长路径,在当前产业链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失为一条可行出路。
协同效应背后的现实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已签署《收购意向协议》,交易对方包括朱成、曾昭胜在内的9名自然人股东,均为中国籍且无境外居留权。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最终方案,监管审批也存在不确定性,但至少说明双方已达成初步共识。而且公告特别强调,此次重组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也不构成重组上市,意味着管理层意图保持战略稳定性。
但从我的角度看,真正考验还在后头。首先是整合风险——两家公司在材料体系、客户结构、生产管理上是否存在摩擦?其次是估值与商誉问题,若评估值偏高,未来存在减值压力。此外,配套融资面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能否顺利募足资金,也将影响交易推进节奏。
不过,有一点值得肯定:凯众股份此前已在墨西哥、美国、德国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国际化战略清晰。若能将安徽拓盛的技术能力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协同出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总体来看,这是一步有野心也有逻辑的战略棋。作为投资者,不妨保持关注,等待复牌后的进一步信息披露。毕竟,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今天,谁能更快整合资源、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谁就更有可能赢得下一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