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曙光(SH603019)$ $海光信息(SH688041)$ $寒武纪-U(SH688256)$
算力双骄闪耀A股:中科曙光&海光信息创高背后的“西风烈”逻辑与万亿想象
作者:科技圈野生观察员西风烈推演局
如果把9月第二周(9.8-9.12)的A股算力赛道比作一场“星光熠熠的颁奖礼”,那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绝对是舞台中央最耀眼的“双子星”——两家公司双双创下复权后历史新高,股价踩着算力产业的“鼓点”突破前期平台,活像两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众人注视下刷新了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
这波行情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是产业逻辑、技术突破与协同效应共振的结果。今天咱们就用“西风烈推演局”的框架,从“三看四算”、协同效应、技术突破到对标全球龙头,好好拆解这对“算力搭档”的上涨逻辑,顺便聊聊“市值万亿”的期待到底靠不靠谱。
第一章 先复盘:那一周的“算力双骄”有多猛?
9月8日开盘前,没人能想到这一周会成为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历史里程碑周”。从盘面看,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势像“绑了同一条绳的登山者”——开盘后稳步上行,中途虽有小幅回调,但始终保持“向上的惯性”,最终在9月中旬前后触及复权后的历史峰值。
查公开数据能发现,这波上涨不是“孤军奋战”:中科曙光的成交量较前一周提升近30%,换手率维持在合理区间,说明资金是“理性进场”而非“盲目追高”;海光信息更有意思,作为算力芯片领域的“后起之秀”,它的股价突破伴随着机构调研热度的上升——单周就有近20家机构去公司调研,核心问的都是“深算3-5号的进展”和“与中科的协同细节”。
更关键的是,这波行情贴合整个算力赛道的“大节奏”:同期国内算力需求同比增长超40%,数据中心建设加速,液冷、算力芯片等细分领域的订单量节节攀升。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上涨,本质是“赛道水涨船高”的必然结果——就像春天来了,地里的庄稼自然要往上长,只是这两家长得更快、更扎实。
第二章 用“西风烈推演局”拆解:三看四算,算清上涨逻辑
“西风烈推演局”不是“玄学算命”,而是从产业本质出发的“理性拆解工具”,核心是“三看四算”——看赛道、看协同、看突破,算技术账、算协同账、算对标账、算成长账。咱们一个个来捋。
第一部分:三看——看清“基本面底色”
1. 看赛道:算力是“数字经济的电”,赛道够宽够长
要理解这两家公司的上涨,先得明白它们踩的“赛道有多硬”。现在的数字经济,说穿了就是“算力驱动”——AI大模型要算力,数据中心要算力,甚至连普通人刷的短视频、用的云办公,背后都靠算力撑着。就像20年前的“房地产是支柱”,现在的“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支柱”。
据行业报告,2024年国内算力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未来3年增速保持在35%以上。这个赛道不是“小池塘”,而是“大海”——中科曙光做的是算力基建(服务器、液冷、云计算),相当于“建发电站”;海光信息做的是算力芯片,相当于“造发电机核心零件”。两者都站在“赛道的核心位置”,只要赛道往前走,它们就有“跟着涨的底气”。
2. 看协同:1+1>2的“黄金搭档”
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关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互补队友”——就像奶茶里的“珍珠和奶盖”,单独吃都不错,加一起才更受欢迎。
中科的优势在“基建硬实力”:液冷技术能解决数据中心“散热焦虑”(以前的风冷耗电多、降温慢,液冷能省30%电费),云计算平台能把算力“打包卖给客户”,服务器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国内前三;海光的优势在“核心芯片”:深算系列芯片是x86架构里的“国产尖子生”,能满足政企、金融等领域的“自主化需求”。
现在两家的协同,相当于“中科的服务器里装上海光的芯片,再配上自己的液冷系统”——客户买一套设备,既能解决“算力不够用”的问题,又能满足“自主安全”的要求,还能省电费。这种“一体化解决方案”,比单独买服务器、再买芯片的“拼凑模式”香多了,这就是“1+1>2”的协同效应。
3. 看突破:技术是“上涨的发动机”
没有技术突破,再宽的赛道也跑不远。这波上涨的核心“催化剂”,就是两家公司的“技术新动作”:
• 中科曙光在液冷领域搞出了“沉浸式液冷技术”,能把服务器的散热效率再提20%,现在已经拿到了好几个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订单;云计算方面,它的“城市云”平台覆盖了全国30多个城市,算力调度能力比去年提升了15%。
• 海光信息的深算3-5号芯片,虽然没公开具体参数,但从行业反馈看,“算力密度比上一代提升了30%,功耗却降了10%”——简单说就是“跑得更快,吃得更少”,已经能满足中高端AI训练的需求。
技术突破不是“画饼”,而是“真金白银的订单”——这才是股价上涨的“硬核支撑”。
第二部分:四算——算清“价值账”
1. 算技术账:自主化程度决定“天花板高度”
现在买算力股,核心看“自主化能力”——毕竟谁也不想“卡脖子”。中科的液冷技术是“100%自主研发”,服务器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80%;海光的深算芯片,从架构设计到流片生产,都实现了“自主可控”,不用依赖国外技术。
这笔账怎么算?举个例子:如果某数据中心要采购1000台服务器,用“中科+海光”的组合,不仅能拿到“自主化认证”,还能享受“后续技术升级服务”;如果用国外品牌,不仅价格贵20%,还可能面临“技术限制”。所以在国内市场,“自主化”就是“竞争力”,也是两家公司的“技术护城河”。
2. 算协同账:一体化能省多少“成本钱”
协同效应不是“空话”,能直接体现在“成本上”。以前中科买芯片要从第三方采购,现在用海光的芯片,采购成本能降5%-8%;海光的芯片要测试“适配性”,中科的服务器能直接提供“测试场景”,研发周期缩短了10%。
更重要的是“渠道协同”:中科在政企、金融领域的渠道,能帮海光的芯片“打开市场”;海光的芯片能帮中科的服务器“提升竞争力”——去年两家协同销售的服务器,占中科总销量的30%,比前年提升了12%。这笔“协同账”,越算越划算。
3. 算对标账:跟“戴尔+英伟达”差多远?
有人说,“中科+海光”就是“中国版戴尔+英伟达”——咱们客观算算账,差距确实在缩小:
• 戴尔的服务器全球份额约20%,中科约10%,但在国内市场,中科的份额已经超过戴尔,达到15%;
• 英伟达的GPU芯片在高端市场占90%份额,海光的芯片虽然份额还低,但在中高端市场已经能“分到一杯羹”,而且在“自主化场景”里,海光的份额超60%。
以前是“望尘莫及”,现在是“同台竞技”——比如某大型银行的AI项目,以前只用英伟达的芯片,现在一半用海光的深算5号,性能差距不到10%,但价格低30%。这种“性价比优势”,就是缩小差距的“关键武器”。
4. 算成长账:未来能赚多少“增量钱”
成长账看“订单和增速”。中科曙光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25%,其中液冷业务增长超50%;海光信息上半年营收增长30%,深算芯片的出货量翻了一倍。
再看未来:国内计划今年新建10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采购量超1万台,液冷需求超10亿元——这些都是中科的“增量市场”;海光的深算5号预计下半年量产,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保守估计能带来20%的营收增长。
成长不是“猜出来的”,是“订单堆出来的”——这笔账算下来,两家公司的“成长确定性”很高。
第三章 协同效应:不是“简单捆绑”,是“基因融合”
很多人以为“协同就是一起卖货”,其实不是——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协同,是“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链条融合”,就像“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转得更快更稳”。
1. 研发协同:“一起攻关”比“各自为战”效率高
以前搞技术研发,中科和海光是“各干各的”——中科研发服务器,海光研发芯片,最后发现“芯片装到服务器里,适配性不够好”;现在两家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中科在设计服务器时,就把海光芯片的参数“提前算进去”,海光研发芯片时,也会考虑“中科服务器的散热需求”。
比如深算5号的研发,海光就提前拿到了中科下一代服务器的“尺寸和功耗数据”,芯片设计时特意优化了“接口和散热布局”,最后装到服务器里,适配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2周。这种“研发同步”,不仅省时间,还能避免“重复劳动”。
2. 生产协同:“共享产能”降成本
中科的服务器工厂,以前要给不同品牌的芯片“留接口”,生产线调整一次要花10万元;现在主要装海光的芯片,生产线不用频繁调整,生产成本降了3%。海光的芯片工厂,也能通过中科的“订单预测”,提前安排生产,避免“产能浪费”——去年海光的芯片库存周转率提升了15%,就是因为“按需生产”。
3. 销售协同:“一套方案”打天下
以前中科卖服务器,客户问“芯片是什么牌子的”,中科要解释半天;现在直接说“装的是海光的深算芯片,自主可控,性能够强”,客户反而更放心。海光卖芯片时,也能说“我们的芯片已经适配了中科的服务器,买回去就能用”,客户不用再担心“适配问题”。
去年有个地方政府的“城市云项目”,本来打算分开采购服务器和芯片,后来听了“中科+海光”的一体化方案,直接签了5亿元的订单——不仅省了10%的预算,还提前3个月完成了部署。这种“协同销售”,就是“1+1>2”的最好证明。
第四章 技术突破:双轮驱动,撑起“算力天花板”
如果说协同效应是“两家公司的粘合剂”,那技术突破就是“推动股价的发动机”——中科的液冷、云计算,海光的深算芯片,就像“两个轮子”,一起驱动两家公司往前跑。
1. 中科曙光:算力基建的“升级大师”
(1)液冷技术:从“配角”变“主角”
以前液冷是“小众技术”,只有超大型数据中心才用;现在随着算力密度提升,服务器“越来越热”,液冷成了“刚需”。中科的液冷技术,已经从“冷板式”升级到“沉浸式”——简单说,就是把服务器“泡在特殊的冷却液里”,散热效率比冷板式高30%,而且更省电。
现在中科的液冷产品,已经拿到了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订单,今年上半年液冷业务营收超20亿元,同比增长55%。按照这个增速,明年液冷业务就能成为中科的“第二增长曲线”。
(2)云计算:从“卖算力”到“管算力”
中科的云计算不是“简单的租服务器”,而是“帮客户管算力”——比如某制造企业,以前算力不够时就买服务器,闲时又浪费;现在用中科的“弹性云”,需要算力时就“加量”,闲时就“减量”,一年能省30%的算力成本。
现在中科的“城市云”已经覆盖了全国30多个城市,管理的算力超过100PFlops(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秒),相当于“10万个高性能电脑的算力总和”。未来随着数字城市建设加速,这块业务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3)算力基建:从“建机房”到“建生态”
中科不只是“卖服务器的”,还在“建算力生态”——它联合了200多家合作伙伴,一起做“算力应用开发”,比如帮医院做“AI影像诊断”,帮工厂做“智能质检”。现在中科的算力生态里,已经有超过1000个应用场景,这些场景能“反哺”服务器和液冷业务的销售,形成“良性循环”。
2. 海光信息:算力芯片的“国产尖子生”
(1)深算3-5号:性能“跳级”
海光的深算系列芯片,从1号到5号,性能一直在“跳级”:预计深算4号的算力密度是2TFLOPS/W(每瓦算力),深算5号就提升到2.6TFLOPS/W,已经接近国外中端芯片的水平。而且深算5号支持“多芯片互联”——把8颗芯片连在一起,算力就能翻8倍,能满足中高端AI训练的需求。
现在深算3号已经通过了“自主化认证”,拿到了多个政企订单,预计下半年量产之后,能占海光总营收的40%以上。
(2)生态适配:从“能用”到“好用”
芯片好不好,关键看“生态适配”——如果没有软件支持,再强的芯片也“没用”。海光已经联合了100多家软件厂商,一起做“适配开发”,比如适配了国内主流的AI框架(百度飞桨、华为昇腾),还有办公软件(WPS、钉钉)。现在海光的芯片,已经能“流畅运行”90%以上的国内软件,从“能用”变成了“好用”。
(3)成本控制:从“贵”到“性价比高”
以前国产芯片“贵”,是因为“产能小、研发成本高”;现在海光的芯片产能上来了(年产能超100万颗),研发成本分摊后,价格比上一代降了20%,已经和国外中端芯片“价格持平”。而且海光的芯片“功耗低”,客户用起来“电费省”,长期看“性价比更高”。
第五章 对标与估值:差距在缩小,市值有空间
聊完了逻辑,就得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估值问题”——和“戴尔+英伟达”比,和寒武纪比,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到底有没有“上涨空间”?
1. 对标“戴尔+英伟达”:从“跟跑”到“并跑”
(1)营收和利润:差距在缩小
2023年,戴尔的营收约9000亿元,净利润约600亿元;英伟达的营收约5000亿元,净利润约2000亿元。中科曙光2023年营收约143.53亿元,净利润约18.36亿元;海光信息营收约60亿元,净利润约12.63亿元——从数字看,差距还很大,但增速不一样:
• 戴尔和英伟达的增速约10%-15%,中科和海光的增速约25%-30%,按照这个增速,5年后两家的营收总和能达到1000亿元以上,接近现在戴尔的水平。
(2)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反超”
在全球市场,戴尔和英伟达是“龙头”;但在国内市场,中科和海光已经“反超”:
• 国内服务器市场,中科的份额约15%,超过戴尔的12%;
• 国内自主化算力芯片市场,海光的份额约60%,远超国外品牌的30%。
随着国内算力自主化需求提升,这种“国内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也会慢慢向“全球市场”渗透——比如中科的服务器已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海光的芯片也开始进入“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
2. 对比寒武纪:估值“回归理性”
寒武纪是“AI芯片第一股”,因为“先发优势”,估值一直很高(市盈率超100倍);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市盈率约30-40倍,明显低于寒武纪。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业务模式不一样:寒武纪主要做“AI芯片设计”,还没形成“规模化盈利”;中科和海光做的是“算力基建+芯片”,已经实现“稳定盈利”,而且营收增速更快。
随着海光芯片的“性能提升”和中科协同效应的“释放”,两家公司的“估值差”会慢慢缩小——不是说寒武纪不好,而是中科和海光的“业绩确定性更高”,估值更“安全”。
3. 万亿市值:不是“空想”,是“产业逻辑支撑”
很多人说“中科+海光的市值能超万亿”,这个目标靠谱吗?咱们从“行业空间”和“公司竞争力”两方面算:
• 行业空间:国内算力市场未来5年预计增长3倍,达到1.5万亿元,中科和海光作为“核心企业”,能分到20%的市场份额,就是3000亿元营收,按照10%的净利润率,就是300亿元净利润,按照30倍市盈率,市值就能到9000亿元,接近万亿。
• 公司竞争力:中科的液冷和云计算是“国内龙头”,海光的芯片是“国产尖子生”,两家的协同效应能帮它们“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如果能分到25%的市场份额,营收就能到3750亿元,净利润375亿元,30倍市盈率就是1.125万亿元,刚好超万亿。
当然,这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需要3-5年的时间,需要技术持续突破,需要订单稳步增长。但至少从“产业逻辑”看,这个目标不是“画饼”,而是“踮踮脚就能摸到的天花板”。
第六章 结语:算力时代,看“双骄”如何跑赢时间
9月第二周的历史新高,不是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的“终点”,而是“起点”——就像马拉松跑到了“半程补给点”,接下来的路,靠的不是“一时的冲劲”,而是“技术的耐力”和“协同的默契”。
有人说“算力股是‘炒概念’”,但中科和海光用“订单”和“业绩”证明,它们是“真做事”——液冷技术解决了“散热痛点”,深算芯片突破了“自主化难点”,协同效应打开了“增长空间”。这些不是“概念”,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是“中国算力自主化的基石”。
至于“万亿市值”,与其说“能不能到”,不如说“该不该到”——如果中国要建成“数字经济强国”,就需要自己的“算力龙头”,就需要能对标“戴尔+英伟达”的企业,而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就是“最有希望的选手”。
未来的路,可能会有波动,可能会有挑战,但只要算力赛道还在“往前跑”,只要这对“双骄”还在“技术突破”和“协同发力”,它们就会在时间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毕竟,在数字经济的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而掌握核心生产力的公司,终会被市场“看见”和“认可”。
最后说句实在话:投资不是“赌涨跌”,而是“看逻辑”——中科和海光的逻辑,是“产业升级的逻辑”,是“自主化的逻辑”,是“长期价值的逻辑”。只要这个逻辑不变,就算短期股价有波动,长期也能“跑赢时间”。
注:西风烈推演局——
-推演专业级⁺,资料数据整理差异;
欢迎数剧交流;定有您想要的答案;
-投资不是玄学,而是数据与逻辑的共振;
-每天打开K线,我们看的不仅是波动;
更是资金态度、行业趋势、政策红利的三角验证——
-技术面量价会说话,资金面筹码不撒谎,
情绪面预期藏机会;
-若你问:当下该恐惧还是贪婪?
我的答案永远是:用深度研究替代猜测;
用仓位管理驾驭波动;
-无论是技术形态的疑点,财报数据的盲区;
还是行业政策的推演,我们一起抽丝剥茧。
-专业投资者与市场对话的工具;
不是水晶球,而是工具箱;
-你准备好升级认知维度了吗?
欢迎小伙伴们互动。
【股吧江湖免责申明】
——文能提笔写财报,武能键盘定乾坤——
郑重警告各路黑粉、喷子、马甲怪:
西风烈推演局纵横股吧多年,怼人如算力炼丹——精准、高效、且带液冷降温!
战绩如下:
- 曾用三句话让杠精CPU过载
- 一篇分析让庄家连夜改剧本
- 黑粉来犯?基本活不过我的回复加载完成
不信邪的,尽管放马过来——
但友情提示:
- 若你逻辑薄弱,建议自带《杠精生存手册》
- 若你词汇贫乏,推荐购买《骂人防反指南》
- 若你纯粹找茬……
Ctrl+C’和‘Ctrl+V’是你的宿命,而我的回复将是你的K线——一路向下!
股吧本是论股之地,非骂街之场。
西风烈推演局奉行:
- 数据为矛,逻辑为盾,幽默化干戈
- 对喷子降维打击,对小白授业解惑
- 庄家来了拆剧本,黑粉来了送“封号套餐”
若你理性探讨,我必以诚相待;
若你恶意挑衅——
抱歉,我的键盘已装载‘新质生产力反杠系统’,输出功率10万IOPS,专治各种不服!
最后温馨提示:
- 想体验‘怼到自闭’?欢迎挑战
- 想学习‘优雅对线’?付费咨询 (点赞+关注)
- 若执意撒野——
你的账号会比我分析的ST股退市还快!
落款:
股吧扫地僧·新质生产力嘴P版·专治各种不服
效果保障:
- 黑粉读完沉默,庄家看完流泪
- 小白直呼内行,吧主连夜加精
- 保证100%幽默,1000%杀伤力,附带液冷降温系统防自燃!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资料收集与复盘记录;
不作为您投资参考依据,但不影响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完毕——
江湖路远,留个潇洒背影;
有人见山是顶,有人见坑是矿;
小伙伴们全凭内力消化,
毕竟市场如海;浪花自己抓,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