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新能近日发布超20亿元采购项目,涉及电源系统、低温系统、屏蔽包层等关键环节,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正加速迈入工程落地阶段。这一动作不仅刷新了行业单次招标金额的纪录,更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同期发布的超13亿元涉氚平台采购形成呼应,意味着中国在聚变能源的系统化建设上已全面启动。
从具体招标内容看,此次聚变新能的项目覆盖多个高技术壁垒领域:低温系统关键部件预算达7.28亿元,ECRH回旋管4.4亿元,磁体电源、环布系统总装、离子回旋波源系统等均超1.7亿元。这些设备是维持等离子体稳定运行、实现能量输出的核心支撑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所有项目的开标时间集中在2025年12月上旬,说明项目进度安排紧凑,BEST(可能是“中国环流四号”或相关装置)工程建设已进入实质性设备集成阶段。
从科研到工程,产业节奏明显提速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可控核聚变真的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未来能源”了。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关注技术突破,比如“东方超环”的亿度千秒、“中国环流三号”的进展,但现在,图纸正在变成合同,研究开始转化为订单。这背后不仅是技术成熟的体现,更是国家战略和资本合力推动的结果。《“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聚变能源为新增长点,政策导向清晰。
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次招标不只是“国家队”在行动。民营企业如星环聚能、翌曦科技、星能玄光等也在快速跟进。特别是星能玄光近期完成由蚂蚁集团领投的数亿元Pre-A轮,反映出AI巨头对清洁能源底层供给的战略布局——毕竟,未来AI算力中心的耗电量可能堪比中小国家,谁掌握可持续、高密度能源,谁就掌握数字时代的命脉。
高温超导与核心部件,谁将率先突围?
在我看来,当前最值得关注的并非整机装置公司,而是那些卡在高温超导材料、偏滤器、氦制冷系统等关键节点上的企业。比如国光电气在偏滤器领域的积累,杭氧股份在低温系统的国产替代能力,久立特材参与ITER导管供应的经验,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护城河。尤其是高温超导带材,占装置成本近三分之一,一旦实现规模化量产,将极大降低聚变堆建造门槛。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目前全球尚无商用并网先例,产业链仍处于早期投入阶段。但我相信,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下,中国有望在2035年前建成工程实验堆,并在全球聚变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现在每一次招标落地,都是向“人造太阳”点亮电网迈出的真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