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股价接连上涨,“核聚变牛股”合锻智能(603011.SH)却以亏损的三季报给资本市场泼了冷水。
10月29日晚,合锻智能披露2025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16.73亿元,同比增长14.03%;归母净利润-4432.77万元,同比降幅达677.2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1亿元,同比下降3.12%。
作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合锻智能从今年年初至今的股价涨幅超过300%,市值更是翻倍增至超百亿元,并且多次中标与可控核聚变装置相关的订单。然而,公司为何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
前三季度亏损近4500万元
根据三季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16.73亿元,同比增长14.03%;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6.9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3.44%,增速超过前三季度整体。
然而,盈利端的表现却与营收形成反差。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432.77万元,同比大幅下降677.2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045.24万元,同比降幅达1791.64%。
具体来看,亏损主要发生在第三季度单季。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951.31万元,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5384.08万元,使得业绩总体由盈转亏。
合锻智能称,净利润下降主要系毛利率下降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致。
公司合并利润表显示,前三季度,公司信用减值损失1987.29万元,资产减值损失6599.05万元。此外,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分别有所增长,费用端压力也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据公开信息,合锻智能自2021年起布局核聚变领域,已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工作。2024年,公司中标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真空室项目,订单金额达2.09亿元,负责该装置真空室主体结构1—4段环形扇区的全流程制造。2025年5月19日,合锻智能完成“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
股价接连上涨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
今年6月,华为董事、CEO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当然可能还有能源的核聚变。市场分析认为,国内外多个聚变项目进展超预期,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曙光在即。
2025年3月28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
2025年5月1日,BEST工程在合肥举行了总装启动仪式。该项目将力争在2027年完成全部建设,建成后有望率先实现聚变发电的实验演示,进一步验证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应用可能。
2025年6月,美国CFS公司宣布已与谷歌达成协议,将在21世纪30年代初从首座商业聚变电厂ARC向谷歌供应200MW电力。9月,美国CFS公司与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集团签署了一份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ARC电站的售电协议。
今年,万得核聚变指数(8841917.WI)涨幅已经超过80%,资本市场热度不减。
一方面,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同时担任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另一方面,合锻智能承担着BEST项目多项环节制造,已然成为一只纯正的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基于此,公司股价自今年年初至今已增长超过300%。
随着合锻智能股价一路狂奔,其第二大股东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建投”)启动减持。
今年7月28日至10月25日期间,合肥建投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84.8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7%,减持价格区间为16.03—16.30元/股,减持总金额1371.19万元。在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后,合肥建投仍持有合锻智能股份2472.07万股,占总股本的5%,仍为公司第二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