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股份于2025年10月17日召开董事会,确定向17名激励对象授予488万股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8.58元/股。此次授予的股份来源于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的A股普通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16%。核心管理层中,董事长蒋承宏获授65万股,总裁张宇迎获授30万股,其余393万股分配给15名核心管理及业务人员。该计划的限售期分别为自登记完成之日起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解除限售比例为33%、33%、34%,有效期最长不超过60个月。
本次股权激励的实施背景与核聚变战略高度关联。新奥集团近年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持续加码,其自主研发的“玄龙-50U”装置已于2025年4月实现兆安级放电,所有工程设计指标达标,且关键系统实现国产化。这一进展标志着公司在氢硼聚变技术路线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相较于主流氘氚路线,氢硼聚变虽需达到10亿摄氏度以上高温,但原料成本极低且无放射性副产物,具备更强的商业化潜力。基于此进展,下一代装置“和龙-2”已进入建设规划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目标温度或提升至10亿度。
资本市场对核聚变概念的关注显著升温。2025年10月11日,相关概念股集体走强,合锻智能涨停,永鼎股份单日涨幅超18%,西部超导创下年内新高,板块整体成交额较前一日增长三倍。这一行情背后是市场对能源革命前景的预期。据Ignition Research测算,若核聚变实现商业化,到205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新奥以2035年实现应用为目标,其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一年搭建、三年实验、五年升级”——远超传统科研周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信心。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但投资逻辑仍需理性审视。目前全球核聚变技术普遍处于实验验证阶段,距离并网发电仍有较长路径。部分上市公司虽参与ITER或国内聚变项目,但业务占比有限,实际业绩贡献尚不明确。例如,国光电气虽为ITER供应偏滤器,聚变业务收入占比不足25%;合锻智能虽承接真空室订单,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此外,像安泰科技等企业虽有相关订单,但股价已反映较高预期,存在估值与现实脱节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新奥此次激励对象未包含独立董事或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亲属,符合监管要求。全部激励股份累计未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任一激励对象获授股份亦未超1%,结构上保持了合规性与集中度平衡。鉴于公司同步调整了首次授予部分的回购价格,并完成预留授予决策,显示出管理层在激励机制上的动态优化能力。至于更深层的战略协同细节,这事儿具体细节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