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安徽)有限公司与合锻智能的关系: 聚变能源(安徽)有限公司与合锻智能在核聚变领域存在紧密合作关系,具体体现在项目承接、技术协同、战略联动等多个层面:
一、项目承接: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制造
1. 真空室扇区核心部件:
合锻智能承接BEST项目真空室扇区核心部件、窗口延长段及重力支撑等制造任务,该部件需在极端真空环境下维持装置稳定性,技术难度高。
2. 订单规模与交付计划:
2024年合锻智能与聚变新能签署2亿元真空室合同,计划2025年交付,订单金额占合锻智能2023年营收的12%,凸显业务重要性。
二、技术协同:高端装备与核聚变工艺融合
1. 液压机与机械压力机技术:
合锻智能依托液压机、机械压力机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解决聚变堆复杂部件的研发制造难题,如真空室构件的成形焊接。
2. 技术攻关与预研:
双方围绕聚变能开发、技术攻关、应用研究及制造工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服务于核聚变装备的专业化制造平台。
三、战略联动:产业联盟与政策协同
1. 聚变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合锻智能作为聚变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推进聚变能商业化进程。
2. 政策推动与市场布局:
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在全国两会提案中建议成立国家级聚变尖端制造创新中心,与聚变新能推动的“三步走战略(https://baike.baidu.com/item/%E2%80%9C%E4%B8%89%E6%AD%A5%E8%B5%B0%E2%80%9D%E5%8F%91%E5%B1%95%E6%88%98%E7%95%A5/54561728)”(BEST-CFEDR-商业聚变堆)形成协同效应。
四、高管联动:严建文的双重角色
1. 严建文的战略定位:
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同时担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推动双方在技术研发、项目承接、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深度联动。
2. AI技术与核聚变融合:
严建文强调通过AI技术优化核聚变装置的精准放电控制,合锻智能与聚变新能可能在智能化控制领域展开合作。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具有多维度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全球聚变能技术突破
1. 首次聚变能发电演示
BEST项目以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为基础,计划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这一突破将直接验证聚变能发电的可行性,为商业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 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
作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后续项目,BEST在EAST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磁约束结构和新型材料技术,通过紧凑化设计降低建设成本,提升能源产出效率,推动核聚变能源从实验研究向经济可行迈进。
二、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1. 能源自主化关键布局
BEST项目是安徽省建设科创引领高地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聚变工程三步走战略(BEST-CFEDR-商业聚变堆)的核心环节。其成功实施将助力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加速核聚变技术研发,BEST项目的建设将使中国在紧凑型聚变装置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为未来参与国际能源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战略支撑。
三、带动高端装备与产业升级
1.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BEST项目涉及超导磁体、高精度真空系统、极端环境材料等核心技术攻关,其研发过程将推动超导技术、精密制造、低温工程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核技术。
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项目配套建设氚工厂、低温大厅、水系统/发电装置等设施,将带动超导材料、特种装备、智能控制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千亿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标准制定
1. 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BEST项目通过吸引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参与、共享实验数据等方式,推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国际合作。其技术路线和实验成果将成为全球聚变能研究的重要参考,增强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2. 引领技术标准制定
作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的运行规范、安全标准、数据接口等将直接影响未来商业聚变堆的技术路线选择,为中国主导制定国际聚变能技术标准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