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发布2025年三季报,盈利增速稳中略升至3%,但营收同比下降3.5%。这份成绩单背后,既有资产结构优化带来的积极信号,也反映出净息差持续承压、非息收入波动加大的现实挑战。
从具体数据来看,1-3Q实现归母净利润534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较上半年小幅提升0.2个百分点,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不过,营业收入录得1566亿元,同比下滑3.5%,主要受净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双双下降拖累。其中,净利息收入下降2.1%,与上半年基本持平;而非息收入降幅扩大至6.4%,尤其是“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7%,成为拖累整体营收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5.7%,财富管理相关中收更是增长13.6%,显示出中间业务在资本市场回暖背景下正逐步修复。
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生息资产规模环比基本持平,信贷投放节奏有所调整。公司主动压降了收益较低的票据贴现业务(单季减少134亿),同时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三者较年初分别增长15.4%、13.1%和6%。这种结构性倾斜,有助于稳定资产端收益率。而负债端方面,存款增速放缓,但通过同业负债等主动负债工具补充资金,支撑了整体规模扩张。
我尤其关注到净息差的表现——1-3Q净息差维持在1.63%,环比持平,虽同比下降16个基点,但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能稳住已属不易。资产收益率下行(3.23%,降4bp)被负债成本率同步下降(1.65%,降5bp)所对冲,说明银行在高成本负债压降上确有成效。未来随着存量存款陆续重定价,负债端成本仍有释放空间,这对息差将是正面支撑。
风险指标也保持稳健。不良率连续四个季度稳定在1.16%,拨备覆盖率高达204.2%,尽管略有回落,但仍处于安全区间。资本充足率方面,核心一级资本提升10个基点至9.59%,显示内生资本积累能力有所增强。
说实话,这份三季报没有惊喜,但也足够扎实。在银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收窄、营收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中信银行能做到利润增速微升、结构优化、风险可控,已经体现了其经营韧性。特别是财富管理链条的发力,让我看到它打造“大价值循环链”的实际进展。
当前股价对应PB仅0.58倍,估值仍在低位徘徊。市场或许还在担忧宏观经济对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但从三季度的操作看,中信银行正在用更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应对周期压力。只要后续财富业务持续贡献动能,我不认为这个估值水平能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