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困局:股价腰斩与业绩滑坡背后的“守门人”失守
从77.03元的历史高点到跌破28.12元发行价,近四年累计下挫超64%的股价走势,成为中金公司顶流光环褪色最刺眼的注脚。而股价的跌跌不休绝非市场误判,2024年营收跌至213亿、利润缩水至57亿的财报数据,叠加连续四年营收利润双降的颓势,早已揭开这家头部投行“外强中干”的真相——当“看门人”沦为“包装师”,业绩与股价的双重崩塌不过是必然结局。
业绩滑坡的背后,是核心业务的全面失守与责任意识的彻底缺位。作为投行立身之本的保荐业务,本应是中金的“王牌”,却沦为违规重灾区。在思尔芯科创板IPO项目中,中金收取200万元保荐费后,竟在关键核查环节全面“放水”:未核实硬件实际生产时间便任由企业虚增收入,无视软件与客户需求的兼容性矛盾,客户走访仅凭预制问卷走过场,连资金流水的异常周转都视而不见 。最终导致思尔芯虚增2020年利润总额达118.48%,而中金出具的《发行保荐书》沦为虚假记载的“帮凶”,被证监会没收收入并罚款600万元 。这样的“失职业务”绝非个例,其保荐项目中多家企业上市即业绩腰斩、股价破发,正是投行专业能力滑坡的直接佐证。
更讽刺的是,在业绩连年下滑的同时,中金的“功利主义”底色愈发凸显。2024年前三季度,其经纪、投行、资管等核心业务手续费净收入悉数下滑,投资收益近乎腰斩 ,却未见其在项目质量把控上多下功夫,反而在“包装上市”的捷径上越走越远。当保荐业务异化为“一锤子买卖”,只赚承销费不担售后责,企业暴雷后便隐身回避,投资者沦为“接盘侠”时求助无门,这样的经营逻辑注定会被市场用脚投票。股东频繁减持、投资者信心崩塌,股价自然随业绩一同坠入深渊。
面对股价与业绩的双重危机,中金的整改表态更显苍白。在收到行政处罚时,其宣称“以案为鉴、强化整改”,但业绩数据却暴露了整改的虚与委蛇——若真能夯实“看门人”责任,何以在2024年仍因多项违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让合规风险持续侵蚀利润与信誉?所谓“以投资者为本”的承诺,在股价腰斩、业绩滑坡的现实面前,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
资本市场从来不会为“精英人设”买单,只会对责任与专业投出真实选票。中金股价的跌势,是市场对其失职行为的惩戒;业绩的滑坡,是其背离投行初心的必然。若这家顶流投行仍执迷于短期利益,无视投资者权益与市场规则,终将在业绩与股价的双重滑坡中,彻底耗尽积累数十年的品牌信誉,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