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4月初到7月底的直线下跌后,水泥价格有了企稳迹象。水泥网显示,截至11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为311.84,4月1日则是386.52。
需求下滑、产能过剩是这轮水泥价格下跌的主因。4年前水泥行业供需失衡已现端倪,行业内卷愈演愈烈。今年以来,各部门相关反内卷的政策不断出台,中国水泥协会多次发出有关反内卷的呼吁。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对金隅冀东(000401.SZ)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任前进进行独家专访,深入探析水泥行业的破局之路。他认为:“水泥去产能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有形的手’去支撑,二是市场‘无形的手’去淘汰。”
以下为采访全文:
《华夏时报》:对于水泥行情走势,你怎么看?
任前进:我是2002年进入水泥行业工作的,我见证了金隅冀东以及水泥行业从2002年到现在的发展。2001—2011年是水泥需求高速增长期;2012—2021年是水泥需求高位平台期,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峰值24.8亿吨,之后呈现平台整理期;2022以来水泥需求进入下行期,今年1—9月水泥产量同比下降5.2%,未来5—10年国内水泥需求仍会延续单边下行趋势,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水泥的需求与房地产开发、基建投资、乡村振兴等密切相关,加之水泥的不可替代性和水泥成本在工程成本的占比低,水泥需求呈现“富有收入弹性”和“缺乏价格弹性”双重特征。这就决定了水泥行业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与宏观经济周期紧密关联,水泥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价、量、本、利都要关注,并且要有所侧重。2016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金隅和冀东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重组后的金隅冀东迅速提升了区域市场集中度,改变了华北水泥市场的竞争格局,水泥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金隅冀东当年扭亏为盈。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到2021年上半年,水泥价格行情一路上行,2020年金隅冀东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整个行业量价齐跌,直至现在。
近年来,水泥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跌。行业反内卷、稳增长、强自律的呼声高涨,去年下半年水泥价格止跌企稳并有所上涨,直到今年一季度,大家还是相对乐观的。但今年4月份以后,供需严重失衡,“内卷式”竞争再次加剧,水泥价格重回下行通道,目前北方进入水泥销售淡季,价格止跌企稳,但又很难涨上去。好在今年煤炭降价幅度较大,其他原燃材料也在降价,企业都在全力降本增效,经济效益同比还是有所改善的。
《华夏时报》:水泥行业困境是怎样形成的?
任前进:一是需求持续下滑,二是产能严重过剩。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来看,发达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大概是500—800公斤,我们现在年人均消费量是1300公斤。我预计水泥的需求量会一直下滑,直到年人均消费量达到800公斤左右才有望止跌企稳。
近年来我国水泥产能供需矛盾加剧。过去建设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情况普遍存在;通过技改提升产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已经停产的部分“僵尸”产能通过置换也变成了先进产能,这实际上就是新增。企业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给行业高质量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华夏时报》:水泥去产能,怎样才能破局?
任前进:我认为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有形的手”去支撑,二是市场“无形的手”去淘汰,这两只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形的手”去支撑,就是严禁新增水泥熟料产能。新建、改建项目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必须统一,发挥质量、安全、环保、能耗等综合标准作用,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政府、协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确保出台的去产能、稳增长等政策落地见效。
“无形的手”去淘汰,就是大型骨干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并购重组、发挥产业链功能,整合同行业或者上下游产业,提升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拿产能换市场,减少“内卷式竞争”。但这种整合全靠企业自发行为很难,需要政府“无形的手”去严格执法,淘汰违法、违规的产能。只有这两只手共同发力去产能,供需达到相对平衡后,“内卷式竞争”才能逐步消除。总之,水泥行业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期靠错峰,中期是协同加去产能,未来一定是去产能,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行业无法健康运行。
国内就有比较成功的“反内卷”案例。近年来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持续“反内卷”,通过并购重组、错峰生产优化行业生态建设。尽管产能发挥率逐年走低,但经营效果是好的,行业取得了合理利润。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水泥行业的未来前景?
任前进: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这个行业不会消失,目前水泥还没有替代品。短期水泥行业仍会持续低迷阵痛,但随着产能置换、错峰生产等政策严格执行,供需关系有望边际改善;水泥是重载“短腿”产品,区域整合可以迅速提高市场话语权,更好地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2016年金隅、冀东重组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未来水泥行业区域性市场特征会显著增强,每个区域市场将剩下为数不多的头部企业。随着国家鼓励并购重组政策的陆续落地见效,头部企业引领下的并购重组也会越来越活跃,未来的水泥行业会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华夏时报》:在国内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水泥出海有什么契机?
任前进:中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全球倒数,当前的国内、国际水泥市场形势给水泥企业出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和契机,短期区域机会显著,比如美国、南非、赞比亚等国水泥需求前景较为明朗。华新水泥、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在海外就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海外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现在海外业务已成为出海企业重要的业绩增长极。金隅冀东在南非曼巴的生产线就满产满销,毛利率很高,经济效益屡创新高,同时得到当地政府和股东的高度认可,现在我们正全力推动曼巴二线建设并同时谋划海外其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