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G-SIB)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顶象征地位与实力的“王冠”,也是一副要求更高的“枷锁”。我们可以从机遇与挑战两个方面来全面理解其意义。
积极意义(“王冠”的荣耀)
1. 最高级别的国际信用背书
· 成为G-SIB意味着该银行的稳健性、重要性和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全球监管机构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能极大地提升市场信心和国际声誉。
2. 潜在的融资优势
· 由于市场认为G-SIBs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潜在的政府支持预期(尽管监管旨在避免此点),这些银行通常能以更低的成本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如发行债券或股票),即所谓的“融资溢价”。
3. 全球业务的“通行证”
· G-SIB的身份有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吸引跨国企业和机构客户。客户往往更愿意将资金和业务委托给被认为“太重要而不能倒”的银行。
4. 推动内部管理的全面提升
· 为了满足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必须持续提升其在风险管理、数据治理、资本规划和压力测试等方面的能力,这从长远看会增强银行的内在韧性和经营效率。
伴随的挑战与成本(“枷锁”的重负)
1. 更高的合规成本与资本要求
·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G-SIBs必须满足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如之前讨论的1%-3.5%),这部分资本必须是质量最高的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这意味着银行需要持有大量“闲置”资本,理论上可能会降低其资本回报率。
2. 更严格的全面监管
· G-SIBs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scrutiny(审查),包括:
· 更高的流动性要求:必须持有更多高质量流动资产。
· 更强的处置机制:需要制定并定期更新“生前遗嘱”,确保在发生危机时能够有序处置,而不引发系统性风险。
·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需要额外发行一批在危机时可以减记或转股的债务工具,为有序处置提供资源。
3. 更高的经营复杂性
· 满足复杂的监管报告要求、应对定期的国际评估,会显著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和合规负担。
4. “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 尽管监管旨在消除这种预期,但市场可能仍然认为政府会在极端情况下救助G-SIBs。这可能导致银行管理层滋生自满情绪,进行过度风险承担。
总结:双刃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