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刚刚完成了一笔6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消息一出,市场关注度迅速升温。这笔债券已于2025年11月24日启动发行,并在两天后正式完成。作为国有大行中资本补充动作较为频繁的代表之一,这次操作并不算突兀,但其规模和利率细节仍值得细看。
本期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定在2.16%,属于当前环境下极具成本优势的融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只“减记型”二级资本债,意味着在触发特定条件(如银行遭遇非吸收损失事件)时,本金可被部分或全部减记,以增强银行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债券设置了第5年末的发行人赎回权,给了中国银行在未来灵活调整负债结构的空间。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二级资本,进一步夯实其资本充足率,支持未来的信贷投放与业务扩张。
这一发行动作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5年7月18日,中国银行股东大会就已审议通过了发行不超过4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资本工具的议案,本次600亿债券正是该计划下的具体落地举措之一。从流程上看,经过监管批准后顺利发行,反映出市场对中国银行信用资质的认可,也体现了大型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便利性。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利率真够低的。2.16%的票面成本,对于一支10年期、还带有减记条款的次级债来说,几乎是“抢手货”级别的定价。这背后不仅是投资者对国有大行隐性信用背书的信任,也说明当前市场环境下,安全资产依然稀缺。资金愿意以极低的回报锁定长期配置,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稳,比什么都重要。
而从中国银行自身角度看,此举显然是未雨绸缪。尽管目前其资本充足率尚处合理区间,但面对经济复苏节奏不确定、息差承压等挑战,提前补充资本无疑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需要更强的资本底气去支撑信贷投放。这一次发债,不是救急,更像是加固护城河。
当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政策导向,但在系统性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大基调下,这类资本工具的审批与发行通常会获得一定支持。中国银行此举也为后续其他银行的资本补充提供了参考路径。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场轰动性的资本运作,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金融操作——时机准、成本低、结构清晰。在我看来,它反映的不只是中国银行一家的战略节奏,更是整个银行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定力的一种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