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牢牢把握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强化部门协同,注重软硬结合,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稳步提升。
“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业应立足金融主业,从产品创新、协同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以金融活水为“两重”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创新金融供给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为更好地支持“两重”建设,银行业突破传统信贷模式局限,推出适配“两重”项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专项金融产品体系。
面向重大战略领域科技创新项目,银行业持续迭代金融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为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注入精准金融动能。例如,中国银行武汉江岸支行紧扣“两重”建设导向,聚焦创新要素与无形资产价值转化,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市哈斯特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50万元专利质押贷款,无需固定资产抵押,以优惠利率满足其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资金需求。
工商银行浙江台州分行则聚焦高端装备制造这一重大战略领域,为当地某突破数控机床“卡脖子”技术的头部企业新增3.2亿元授信,资金专项用于建设高端数控机床技术中心,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设计与关键零部件精度提升。该分行通过灵活调整还款计划,提供中长期资金供给,精准匹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的长期投入需求。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接下来,银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创新金融供给,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产品端,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技术研发专项贷等产品,对柔性生产线改造、零碳园区建设等项目推出中长期优惠贷款,还可牵头组建银团解决大额投资项目资金缺口;在风控端,把企业技术专利、研发数据、市场前景等纳入评估体系,借助AI技术实现风险动态监测,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在场景端,打造“金融+场景”模式,如针对数字经济推出“智能算力+融资”服务,为智慧物流设计物流单质押融资产品。同时,对接政府产业基金,设立新质生产力专项子基金,联动财政贴息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构建协同机制
放大“两重”建设效应
为落实会议“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放大‘两重’建设效应”等要求,银行业主动加强多方协同,搭建“政银企社”联动平台,推动资金、项目、资源的精准匹配。
在资金筹措方面,银行积极联动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资金、信托公司等,构建多元化融资矩阵。例如,在“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及六安高速项目建设中,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作为银团贷款联合牵头行,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组建总金额为182亿元银团贷款,其中工商银行提供23.66亿元贷款支持,同时运用“项目营运期贷款”“特定资产收费权支持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组合,有效降低了项目综合融资成本和长期运营风险,为构建现代化、可持续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银行业还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搭建“两重”项目库共享机制,实现政策导向与金融资源的精准衔接和政企协同的有益探索。以四川绵竹某国家级重点水电项目为例,该项目对提升四川电网调峰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发行四川省绵竹市支行获知项目信息后,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与政府部门和项目方的沟通协调,开启绿色审批通道,提前介入融资规划,制定全方位服务方案,提供从融资咨询、方案设计到资金落地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通过多方协同、紧盯流程、倒排工期,在省市县三级行的高效联动下,仅用2周时间,便完成从项目申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获批到首笔资金投放的全流程。
受访专家表示,单一的政企信息共享是协同机制的一个维度,要真正放大“两重”建设的聚合效应,还需构建更为系统、多元的多方联动体系。
郭涛认为,银行需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从多个方面支持“两重”建设:一是加强内部统筹,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两重”建设专项专班,整合信贷、风控、投行等部门资源,简化超长期贷款审批流程,实现项目对接、尽调、放款全流程高效运转;二是深化政企协同,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与国资平台,共享项目清单与审批信息,精准匹配基建、科技等领域资金需求,借助政府增信降低放款风险,同时积极对接国家及地方基金,争取资金联动支持;三是联合各类金融机构,搭建资金协同平台,针对大额项目联合出资,还可以引导保险、信托等资本参与,撬动民间资本跟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