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养老金产品破局的关键一步。”
“但开户热、缴存冷的局面不会因此逆转。”
两句话,代表了市场对同一政策的两种判断。一边是政策推进的实质性突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21日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自2026年6月起,符合条件的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开办机构)可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持有者提供储蓄国债(电子式)购买服务。另一边,则是对实际落地效果的冷静审视:产品供给扩容能否真正撬动参与热情,仍待观察。
政策落地细节:账户隔离、额度分配、封闭运行
根据《通知》,开办机构需为投资者开立专用国债账户,并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绑定,服务渠道包括柜面及电子平台。财政部将设定基本代销额度和养老金专属额度,后者按季度动态调整,首次比例依据投资者未投资金额比重确定。这意味着,账户内资金若长期闲置,未来可能获得更高优先配置权。
截至2024年11月,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数达7279万人,产品总数1245只。此前产品结构以储蓄类为主(466只),保险类118只,公募基金与理财产品占比较大。此次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填补了高信用等级、低波动产品的空白,成为制度推广全国后继特定养老储蓄之后的又一重要补充。
三大适配性支撑政策逻辑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储蓄国债(电子式)与个人养老金存在三重适配性:
一是产品形态适配。电子记账、电子权益呈现方式,契合养老金封闭运行特性,便于净值计算与份额划转;
二是安全性适配。以国家信用为背书,风险等级极低,精准匹配保守型、稳健型投资者对“平稳收益”的诉求;
三是期限适配。长期限设计符合“长钱长投”理念,有助于账户净值稳定增长,更好满足养老资金增值需求。
“能提升信任,但不足以激活全局”
武泽伟认为,储蓄国债(电子式)的加入有望部分缓解“开户热、缴存冷”问题。其国家信用保障属性,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群体具有显著吸引力,有助于增强制度公信力。
但他同时强调,仅靠产品扩容难以根本扭转现状,仍需三方面协同发力:一是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信息披露,提升认知透明度;二是优化激励机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设计差异化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三是进一步丰富产品谱系,覆盖更多风险收益区间。
唯有供给端优化与制度激励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激活大众持续缴存的动力。
对股市影响:间接为主,直接有限
关于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潜在冲击,市场观点趋于一致:影响以间接为主,直接分流效应有限。
一方面,个人养老金专用国债账户与普通证券账户完全隔离,资金不能跨系统流动;另一方面,投资者行为存在明显分化——追求本金安全的资金天然倾向国债,而股市参与者更关注成长性与波动收益。
短期看,部分原本可能配置低风险理财的资金或转向国债,形成轻微资金分流;但长期而言,该政策有助于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稳定居民长期资产配置预期,进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强宏观韧性。
政策核心目标在于健全养老保障,而非调节股市流动性,其作用更多体现在制度建设与信心稳固层面。
承销资格成关键门槛,国有大行最受益
政策利好具备储蓄国债承销资格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中,中国银行(601988.SH)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业务涵盖公司金融、个人金融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是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之一。
近期,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协调人,先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美团等科技企业在香港发行“点心债”提供服务,合计发行金额超470亿元,认购额接近1500亿元,显示出强大的承销能力与市场号召力。
11月20日,中国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2万亿元。融资买入额连续两个交易日增长超50%,多头加速建仓,反映出市场对其低估值、高分红(年化约5%)、强基本面的持续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