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市场整体回调,科技股降温,但一只“巨无霸”却逆势上扬——中国银行股价屡创历史新高。作为总市值超2万亿元的国有大行,它在本周5个交易日中有3天刷新高点,成交额高达151.95亿元,在所有强势股中排名第二。这在一众下跌或震荡的板块中显得格外亮眼。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本周仅有46只个股创下历史新高(不含近一年上市次新股),较上周大幅减少,市场热度明显降温。而在这份名单中,银行股成为少数亮点。除了中国银行外,工商银行也以近127亿元的成交额紧随其后,两大国有行资金活跃度突出。从估值来看,当前A股银行板块PB仅为0.73倍,港股国有大行更是低至0.55倍,显著低于国际主流水平。与此同时,银行股普遍具备较高的股息率,在低利率环境下,“股息率>无风险利率”的配置逻辑正吸引偏好稳健收益的资金持续流入。
政策层面也在提供支撑。央行近期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增强银行资产负债端利率联动性,支持稳定净息差,为银行盈利稳定性提供了预期管理。尽管LPR存在下调可能,但若采取存款利率同步调整的方式,对银行整体息差冲击有限。基本面方面,银行业绩虽未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已呈现温和回暖趋势,经营状态整体稳健,对于追求绝对收益和长期配置的资金而言,吸引力正在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持仓结构出现分化。主动型公募基金在三季度对银行股的持仓占比降至1.71%的历史新低,显示部分成长风格资金仍在撤离;但保险等长期资金却在逆势增配,反映出不同资金属性对银行股的价值判断差异。中泰证券指出,当前银行股投资可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区域优势明确、资产质量扎实的城农商行;二是具备高股息、低估值特征的大型银行及优质股份行。
看到中国银行这样的“大象起舞”,我其实并不感到意外。在我看来,这不是短期炒作,而是市场在经历一轮高波动后,重新回归价值锚定的过程。当成长股面临估值消化压力时,资金自然会寻找更安全、更具确定性的标的。中国银行能频频创新高,背后是对其资产质量、分红能力和政策红利的综合认可。尤其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这种“稳”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
更重要的是,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远未结束。过去几年,银行长期处于估值洼地,而现在,随着经济预期企稳、利率环境变化以及险资等长期资金配置需求上升,这一局面正在被悄然扭转。我不认为这是行情的终点,而更像是一个被低估资产重新被定价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