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流动性”还是“稳汇率利器”?
“央行票据发行将抽离市场资金,加剧离岸人民币紧张”——这是部分交易员的担忧;
“这恰恰说明政策层在主动管理汇率预期,完善离岸定价体系”——这是机构分析师的解读。
两句话,两种视角。一边怕钱被“收走”,一边看好机制建设。冲突背后,是450亿元央票落地引发的真实博弈。
事件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20日发布公告,宣布将于11月24日通过香港金管局CMU系统招标发行两期合计450亿元的中央银行票据。此次发行旨在丰富香港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并完善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其中第八期为300亿元3个月期(91天)固息票据,到期还本付息;第九期为150亿元1年期固息票据,每半年付息一次。两期票据均采用荷兰式招标,面值100元,起息日均为11月26日。
这是2025年以来央行第六次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票据,延续了常态化发行机制。年内前五次发行规模分别为1月600亿元、2月600亿元(2期)、6月300亿元、8月450亿元(2期)和9月600亿元,投标倍数普遍超过2倍,显示出离岸市场对优质人民币资产的稳定需求。
事件分析及观点罗列
央行在香港发行450亿元央行票据短期内可能对股市流动性造成一定压力,但长期有助于稳定汇率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发行规模较大(450亿元)可能回笼离岸市场部分人民币流动性,导致资金从股市短期抽离。然而,常态化发行机制(约每1.5个月一次)已使市场逐步适应,影响程度相对有限。此举有助于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预期,例如在美元走强背景下抑制汇率超调,传递出明确的政策稳定信号。同时,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从而为股市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该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市场情绪层面而非直接资金面冲击。 11月20日公告后,离岸人民币拆息利率出现边际上升(隔夜涨106个基点),显示流动性收紧但未引发市场恐慌。通过抬高沽空人民币的成本(如应对“特朗普交易”带来的做空压力),间接增强了A股投资者信心。历史数据显示,如2023年11月类似操作后,汇率企稳往往伴随股市回升,表明其情绪引导作用显著。
相关题材及人气个股
此次央行离岸人民币票据发行与人民币国际化、跨境金融及离岸债券市场密切相关,相关金融板块尤其是具备强大离岸业务能力的国有大行受到关注。中国银行(601988)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主营业务涵盖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多个领域,在跨境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显著优势。
近期,中国银行深度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11月14日公告作为全球协调人,协助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美团等科技龙头企业在香港发行“点心债”合计超470亿元,认购金额接近1500亿元,彰显其承销与组织能力。此外,其四川省分行于11月19日与百利天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承诺提供不低于8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综合授信支持,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全球化布局。
公司高层频繁释放积极信号:原行长李礼辉表示未来五年将基本形成智能化数字金融生态圈;董事长葛海蛟于11月17日会见德意志联邦银行行长,就数字货币创新、跨境支付、人民币资产配置等议题深入交流。同时,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并与同业共同出台实施方案支持制造业升级。公司已明确A股权益登记日为2025年12月10日,股息发放日为12月11日,稳定的分红预期进一步增强低估值蓝筹股的配置吸引力。上述因素共同构成市场人气上升的核心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