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12亿元,同比增长2.69%;归母净利润1777亿元,同比增长1.08%。更关键的是,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幅达5.09%,一举扭转了上半年负增长的局面。这份成绩单背后,不仅有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更有全球化布局和非息业务的强势支撑。
净利润转正背后的“双轮驱动”
从数据来看,盈利回暖的核心动力来自两个方面——拨备压力减轻与税负下降。三季度信用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8.8%,叠加前三季度实际所得税率降至16.1%(较上半年下降1.5个百分点),直接增厚了利润空间。而在营收端,非利息收入成为最大亮点:前三季度达1654亿元,同比增长16.20%,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3.6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稳健,而汇兑收益、贵金属销售和金融投资带来的其他非息收入更是暴涨22.24%。这说明,在净息差维持在1.26%不变的情况下,中行正在通过主动管理市场机会来拓展盈利边界。
息差企稳,资产质量保持韧性
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的压力,但中国银行已显现出企稳迹象。管理层明确指出,新发放贷款利率降幅收窄,叠加存款成本管控见效,有效对冲了资产收益率下行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微降至1.24%,拨备覆盖率高达196.60%,显示出风险抵御能力依然扎实。对公贷款同比增长11.71%,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分别增长12.10%和26.29%,反映出其在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持续发力。
全球化优势构筑独特护城河
作为中资银行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代表,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量超3.3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速均超17%,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它在全球35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据16席,CIPS参与者数量也位列同业首位。不仅如此,跨境电商结算业务规模接近8500亿元,同比增长超47%,展现出对新型外贸业态的强大支持能力。
说实话,看到这份财报时我有点意外。在一个利率下行、息差承压的大环境中,一家国有大行能靠非息收入拉动整体增长,并且净利润实现由负转正,实属不易。我认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银行在战略执行上的定力——不是被动等待政策托底,而是主动调整结构、发挥全球化特长、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截至9月末,其科技贷款余额达4.7万亿元,绿色贷款超4.66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突破2.71万亿元,这些都不是短期数字游戏,而是长期资源投入的结果。
目前股价报6.00元,涨幅3.81%,成交额超过33亿元,市场显然也在用脚投票。在我看来,中国银行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式的转型:规模仍在稳步扩张,效益逐步修复,结构持续优化。未来能否进一步打开估值空间,取决于非息收入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以及全球化优势能否转化为更高的资本回报。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