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必须制定民企服务目标” vs “我们贷款还是批不下来”
一边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若干措施》,首次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另一边,不少中小民企主仍在抱怨:“材料交了十几回,授信额度连50万都批不下来。”政策落地的期待与现实融资的堵点,正在形成鲜明反差。
政策动向:量化考核倒逼银行“真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民企金融服务任务量化,意在通过考核机制推动信贷资源精准下沉。当前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部分银行存在“嫌小爱大”“重抵押轻信用”倾向,《若干措施》第12条特别强调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完善差异化考核,并将服务民企情况纳入绩效评估体系。
市场影响:从信贷结构到资金流向的三重改变
政策要求建立“权责对等”的激励机制,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有望激发基层信贷投放积极性。预计将从三个方面重塑金融支持格局:一是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及绿色低碳等领域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二是推广“信易贷”等信用类融资工具,缓解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导致的融资困境;三是推动银行与政府数据平台对接,提升风控能力和放款效率。
华创证券在6月2日的报告中指出,5月国有行估值表现稳健,股份行与城商行估值回升,部分优质区域性银行估值仍处低位,股息率具备吸引力,正获得增量资金关注。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等因素或将持续为银行板块带来资金支持。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近一年来险资与ETF持续增持银行股,公募与外资成为新增量。其中,险资偏好高股息、盈利稳定的红利资产,而银行板块凭借稳定的净息差和较高的分红水平,成为配置优选。
此次政策释放强烈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并带动相关板块走强。银行加大民企信贷支持,利好科技、制造、消费等民营经济集中行业;金融板块亦将受益于信贷规模扩张和潜在收益提升。同时,政策鼓励发行基础设施领域REITs,为股市引入新产品与新资金渠道。
长期来看,改善民企融资环境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凸显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可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助力股市健康发展。此前多部门联合出台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已形成协同推进态势,也为本次政策落地提供执行保障。
受益主线:银行领衔,龙头动作频频
银行业作为政策执行核心主体,将成为直接受益板块,尤其是具备国际化布局和服务科创企业经验的大型国有银行。
中国银行(601988.SH)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业务覆盖商业金融、投行、保险、资产管理及飞机租赁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近期为阳江明阳海上风电开发有限公司提供30亿元授信,利率低至3%,采用“碳减排专项再贷款+应收账款质押”模式,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同时作为全球协调人,协助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美团等科技企业发行总额超470亿元的“点心债”,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最新股价为5.99元,涨幅3.63%。
工商银行(601398.SH)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涵盖公司金融、个人金融和资金业务三大板块。公司已于2025年11月17日全额赎回合计9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优化资本结构;多地分行推出开户缴存送微信立减金活动,最高可领388元,积极拓展个人养老金账户市场。此外,工行与中国长安汽车、阿维塔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融资余额稳定在23亿元左右,最新价8.26元,涨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