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10月末,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已近在眼前。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家银行抢抓时点,力推信用卡与储蓄卡“绑卡”、支付分期、满额立减或返现等优惠。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与电商平台联手推出分期免息、支付减免等活动,既有助于精准获客,赋能消费市场,也能为后续的场景开拓、风险定价、金融服务升级等打下基础。
“绑卡”优惠返现扎堆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徽商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均针对“双11”购物节发布信用卡、储蓄卡的“绑卡”优惠,涵盖分期免息、立减、返现等。
近期,中国银行推出“惠聚中行日”,客户在淘宝或天猫平台消费,支付时通过支付宝选择“中国银行信用卡”完成支付,可获得单笔订单支付金额满千元随机立减的优惠。同时,中国银行还联合支付宝、淘宝、京东等多个平台推出分期立减优惠,部分商品还可以享受最高24期0息分期。
招商银行则主打支付返现,活动期间用户绑定并使用该行信用卡,单笔消费满足金额后,可至活动页面领取返现,最高可领1111元,最多可返现30次。此外,招商银行还瞄准外卖场景,推出招行信用卡的外卖满减红包。
同时,支付宝平台上线了“银行卡天天减”专区,力推储蓄卡、信用卡的“绑卡”优惠,用户绑定新银行卡后可以获得支付立减。截至目前,参与银行已覆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桂林银行等。
为何商业银行纷纷发力,推动用户在购物平台“绑卡”?
“在场景为王时代,‘绑卡’意味着银行获得了在高频消费场景下直接触达用户的能力。”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绑卡”不仅能提升活期存款沉淀和交易数据积累,更重要的是获取了消费行为画像,为后续的精准营销、风险定价和交叉销售,比如推荐信用卡、理财或消费贷等打下数据基础。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绑卡”除了帮助银行精准获客外,更是银行在存量竞争中激活“沉睡账户”的一招,有助于银行构建“用户—数据—场景”闭环。
消费贷利率低至3%
在信用卡“战场”以外,与购物节场景适配度较高的消费贷产品也在不断走热。
“新人券后年化利率(单利)3%—3.6%,是固定必得利率。”近期,杭州银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消费贷广告如是称。据了解,该行的“宝石贷”产品新用户首借年化利率最低可至3%,最高额度可贷30万元。
除了对利率进行优惠,有银行还加码了消费贷额度。“‘双11’购物资金不用愁,最高100万额度随时取用!”——这是江苏银行近期推销该行消费贷产品时主打的口号,产品年化利率为3%—18%。同时,近期签约的消费贷新客有机会获得该行5000枚“苏银豆”,可用于兑换音乐、视频等平台会员。
不仅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也瞄准了购物节营销。在招联消费金融推出的“双11”活动中,受邀用户可抢最高30天的免息券,单笔借款2万元内可使用。在此之前,为强化政策红利与产业资源整合,招联消费金融以“国补+分期”的形式精准发力,协同股东中国联通推出“分期购机0利息”促消费活动,活动覆盖苹果、华为、OPPO等多个品牌的多种机型。
王蓬博指出,除了利率优惠,申请便利性和场景嵌入程度都是用户选择消费贷时考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带有前X期免息、随借随还等特征的消费贷产品更具吸引力,尤其是与特定电商平台深度打通、实现购物授信、支付无缝衔接的联名类产品,更能抓住用户的冲动与便利需求。”王蓬博说。
银行联手平台深耕零售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银行还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紧密“牵手”,多措并举赋能消费市场,合力升级金融服务体验。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电商平台往往会配合金融机构在较大的促销节点推出分期免息、支付减免等活动以吸引消费者,这也成为电商平台运营促销活动、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方式。
王蓬博表示,与传统银行自行推广相比,购物节期间联合平台营销能够实现从“单向推送”到“场景嵌入”的改变,比如在购物结算页面,可直接弹出银行提供的“0利息分期”选项,或者在支付宝账单页面智能推荐消费贷优惠的提示,让金融服务体验更加顺畅。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利率优惠、现金补贴的竞争模式将会改变。
王蓬博认为,单纯依靠价格补贴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银行必须在场景深度嵌入和渠道融合上持续发力。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认为,未来银行零售金融的竞争核心不再简单是“谁的利率更低”,而是“谁更懂场景、谁更会协同、谁更能把金融无缝融入生活”。他同时表示,银行可在多个方面探索突破:一是深化场景金融嵌入,把支付“绑卡”升级为“消费—信贷—理财”全链路嵌入,覆盖各类高频场景;二是打造“政策补贴+银行让利”的红利型金融产品,紧跟国家以旧换新、设备更新等政策;三是差异化服务客群,如针对Z世代推出社交化金融,打造“联名卡+短视频种草+积分游戏化”的运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