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三季度利润大增5.09%,前三季度净利1776.6亿元
中国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财报答卷。根据2025年10月28日发布的公告,该行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00.69亿元,同比增长5.09%,远超市场预期。前三季度累计实现税后利润1776.6亿元,同比增长1.08%,展现出在复杂经济环境下较强的盈利韧性。营业收入方面,集团前三季度实现4921.15亿元,同比增长2.7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04%,但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16.22%,占营收比重达33.80%,显示出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资产质量稳健,资本充足率保持高位
从风险指标来看,中国银行继续保持审慎经营风格。截至9月末,集团不良贷款率为1.2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196.60%,虽略有回落,但仍处于安全区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8%、14.66%和18.66%,显示其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扩张潜力。总资产已达37.5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0%,客户贷款与金融投资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反映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
我看中的是它的战略定力和转型成效
说实话,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信贷需求偏弱的大背景下,我能看到中国银行这份成绩单背后的不易。我尤其关注到它非息收入的强劲增长——同比提升16.22%,这说明它在财富管理、投行服务等轻资本业务上的布局正在见效。更让我感到乐观的是它在“五篇大文章”上的全面发力:科技金融贷款近4.7万亿,绿色贷款增速超20%,普惠小微贷款增幅接近19%,这些都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真金白银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现。
另外,我认为它的国际化优势被市场低估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3.2万亿元,清算规模全球领先,CIPS参与者数量居首——这些能力在全球地缘动荡、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的当下,极具战略价值。虽然短期股价受制于银行板块整体情绪低迷,主力资金也有小幅流出,但从基本面看,ROE维持在8.98%,成本收入比控制在26.90%,经营效率并不差。
综合来看,我不认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业绩回暖。在我看来,中国银行正以一种低调而坚定的方式,完成从传统信贷机构向综合化、国际化、数字化金融服务商的转型。只要宏观经济企稳信号进一步明确,这类基本盘扎实、战略清晰的国有大行,迟早会重新获得市场的定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