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金价屡创新高,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多重因素驱动,投资者对黄金相关业务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黄金ETF规模迅速扩张,商业银行积存金、定投计划等黄金投资业务也迎来一波“购金热”。
然而,市场热度背后,风险也在悄然积聚。面对金价短期内过快上涨、波动率加大等潜在风险,近来多家商业银行开启新一轮的“购金”门槛上调,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主动为市场“降温”。
10月以来,包括中国银行(601988.SH)、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宁波银行(002142.SZ)在内的多家机构相继发布公告,上调积存金业务的起购金额,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筛选。
中国银行于10月14日发布公告称,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调整积存金产品的购买条件。“按金额购买积存金产品或创建积存定投计划时,最小购买金额由850元调整为950元,追加购买金额维持200元整数倍不变。”
工商银行11日公告也显示,自10月13日起,将如意金积存业务最低投资额(即积存起点金额)由850元上调至1000元;按克数积存的积存起点仍为1克。
建设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纷纷宣布于10月份上调购买积存金产品或创建积存定投的起购门槛。与此同时,不少银行也陆续发布公告,提示投资者防范贵金属价格波动风险,理性投资。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近期国际金价的大幅上涨背景下,投资者对黄金业务投资热度高涨。金融机构在此时加强风控,实为应对市场波动加剧的必然之举。
从市场表现来看,伦敦金突破4000美元/盎司整数关口后连创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6日,伦敦金开盘价4208.757美元/盎司,连续多日站稳4000美元/盎司的高位,年初至今涨幅达61%。
广发证券(000776.SZ)在最新研报中指出,在降息预期强劲、对美经济担忧、美元信用削弱等多重因素利好背景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需求在8月以来显著增加,突破箱体上沿,上涨趋势再起且持续至今。“自我们9月继续提示黄金机会至今,已上涨超13%。”
金价的持续上涨,加剧投资者对黄金业务的投资热情。尤其黄金ETF规模快速增加。据Wind数据统计,14只商品型黄金ETF最新规模合计接近2000亿元,自2025年1月初至10月16日合计实现区间净流入额738亿元。
与黄金ETF相比,积存金业务因其投资门槛相对灵活、具备“定投”平滑风险的功能,以及部分产品支持实物赎回等特点,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在当前金价高位震荡、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积存金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温和的参与方式。
某国有大行广州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透露,近期该行积存金业务的咨询量与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尤其是进入三季度后,随着国际金价展现出强劲的价格动能,而市场上传统的稳健型理财产品与定期存款收益率则持续徘徊于低位,客户资产配置的需求正发生明显迁移。积存金凭借其投资门槛清晰、交易流程便捷,且直接挂钩实物黄金资产的特性,正成为许多客户在当下环境中的一个优选项。”
不过,西班牙对外银行香港分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指出,当前金价涨得过猛,散户投资者追涨杀跌在加速进入市场,对机构来讲需要控制风险。
易观千帆金融行业咨询专家陈毛川也表示,商业银行开启新一轮的“购金”业务风控升级,主要原因在于金价涨幅过大、波动率加大,叠加监管规范要求。
在陈毛川看来,金价年内涨幅超50%,波动率加剧,穿仓风险上升,银行需要响应监管窗口指导,防范系统性风险,上调起购金额、保证金比例和涨跌停板等,提升业务门槛并给予充分的风险提示。
渐近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朱振鑫进一步强调,贵金属虽然这几年很赚钱,但本身还是一个高波动的风险资产,牛市里上涨弹性大,熊市里下跌风险也大。“目前黄金牛市虽然没结束,但确实涨幅已经较大,未来波动势必加大,对银行来说肯定要控制风险。”
多位业内人士提醒,在机构纷纷出手“降温”的背景下,投资者更应保持理性,认清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参与黄金及相关衍生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