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郝飞
从专利到生产线,从壮大特色产业到提升产业能级,中国银行正以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的金融服务,构建起银企双向奔赴的新生态,为中原大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个性化解决方案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小微企业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力量。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一系列专属金融产品,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郑州,某高新技术企业因中标超大订单急需资金采购原料,中国银行依托融资协调机制,为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贷款审批并到账。“以前在办理融资业务时,资金少说也得一个月左右才能到。”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银行的资金支持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重塑授信逻辑
“软资产”变融资“硬通货”
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重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中国银行打破“看过去、看押品、看报表、看规模”的传统评估逻辑,转向“看产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的授信理念,将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软资产”转化为融资“硬通货”。
郑州某三维科技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却因研发投入大面临现金流压力,中国银行通过专利质押贷款为其注入“及时雨”,助力企业技术迭代,产品成功进入高端制造领域,专利数量持续增长。
让沉睡的专利转化为推动企业前行的强劲动能,这背后凝聚着金融力量的精准滴灌。正是金融活水的持续注入,让企业看到了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让科技创新更有底气。
从纸质专利证书到实际生产线落地,从单一企业成长到产业集群崛起,中国银行正以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支撑,激发科技创新无限发展潜能。
赋能特色产业
让“小特产”成发展“新引擎”
在特色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各地纷纷聚焦优势资源,致力让“小特产”蜕变为“大产业”,让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中国银行深入挖掘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助力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在河南南阳南召县,总储量10亿吨的碳酸钙矿产资源成就了“中国钙都”的美名。依托丰富的碳酸钙矿产资源,这里的碳酸钙微粉产业集群正在崛起。为支持当地钙粉企业发展,中国银行创新推出“银税贷”产品,根据企业缴税情况,可提供无抵押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企业可随借随还,融资更加便捷。目前,当地几十家钙粉企业获得了中国银行贷款支持。如今,南召县以碳酸钙为主的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凸显。钙粉企业不仅串起了碳酸钙微粉产业链,更撑起了南召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小特产”蜕变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大产业”,串起了从生产到加工、从本土到全国的完整产业链条,更成为特色发展的新引擎。中国银行将持续完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让更多“小特产”在金融助力下成长为“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