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洁高效的高科技战略产业,核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根据规划,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在全国总发电量中占比预计将提升至10%。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核电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多项关键指标中表现优异,满分比例和综合指数平均值均超越美、俄、法、韩等核电强国,稳居世界领先水平。
这份成绩单中,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截至今年9月,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突破4685.9万千瓦,其中在运机组26台、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9台、装机容量2185.9万千瓦。更为难得的是,今年上半年,全部在运机组实现“零非停”,运行绩效持续在全球核电行业中保持领先。从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一期,到“国家名片”华龙一号首堆工程,中国核电不断实现重大突破。
为夯实发展基础,中国核电提前布局,于2019年9月11日成立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核电运行研究院”或“运行研究院”),旨在总结提炼多年的核电运行经验,充分利用上海在科研技术服务方面的资源禀赋,系统推进核电机组的运行业绩提升和数字化转型。
中核集团上海总部。
投身新“三化”
2025年,中国核电提出了以集约化、标准化、数智化为核心的新“三化”战略,这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深化与创新。核电运行研究院作为中国核电新“三化”战略的承接单位,系统整合技术与人才,推动中国核电机组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更环保、更智能。
集约化是破局的关键起点。2022年8月31日,“中国核电数字化创新中心”成立,2023年整体并入核电运行研究院,成为推进集约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该中心汇聚了全板块信息化专业力量,负责中国核电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与运营。
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归口单位,核电运行研究院积极履行“标准化管家”职责,组织两批近600名专家,系统推进中国核电标准化2.0专项工作。经过系统优化,中国核电的制度文件大幅精简,由300份缩减至200份以内。在制度“瘦身健体”的同时,核电运行研究院又制定企业管理标准660余份、技术标准150余份,实现各单位管理要求统一提升。
运行研究院通过多种方式优化非标系统及模块700余项,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提炼各环节最佳实践,形成了统一的高水平标准体系,使成熟经验快速复制到新建电站,助力专业人才快速成长。运行研究院说:“我们的数字化系统推到哪儿,标准就建到哪儿。新电厂成立后,只要建起数字化平台,基本标准就完全不输其他老电厂。”
作为中国核电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核电运行研究院于2024年发布《中国核电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2025年,运行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核电“6E2I”数字化系列产品,其中中国核电首个全自主化安全生产平台,全面覆盖生产领域所有流程与规范,支持每秒万级并发访问及数十万人同时在线协同,已在多个核电基地成功投用,显著提升了生产安全、数据安全与系统安全的自主可控水平。此外,运行研究院打造了“核智龙灵”大模型,并助力建成中国核电统一的AI门户,集成七大类共19个智能应用。该平台具备秒级检索百万级文档的能力,使合规决策效率提升300%,制度程序生成与修订环节减少80%人工操作,并通过融合运维数据实现设备状态的智能监控与预警,推动管理模式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警”转型。

中国核电“6E2I”标准化信息系统体系框架图。
在集团层面,运行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核工业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中核一朵云”,并于2024年获得行业首张MSP能力成熟度卓越级认证。作为中核集团唯一非密数据中心,其承载了集团核智枢ERP、移动平台及中国核电安全生产平台等核心业务系统,服务覆盖超18万用户,为中核集团实现全级次穿透管理与系统统建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存储与平台支撑。
运行研究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各部委关于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业务链与数据链的“数智核电站”,扎实推进“全面感知、数据驱动、智慧生产”的数智化转型。同时,运行研究院严格落实国家核安全局数字化监管要求,持续强化核安全治理能力。
链主有担当
2024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第三批“工赋链主”培育企业名单,核电运行研究院位列其中,成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点支持对象。
在众多链主企业中,核电运行研究院展现出独特定位。不同于一般以制造规模或采购能力确立主导地位的传统链主,它以科研为核心优势,通过整合技术需求、组织协同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为合作企业创造更多参与机会与成长空间。
作为科研型链主,运行研究院的担当,首先体现在对核电运维痛点的精准洞察与技术牵引上。以核电机组大修为例,一台机组设备超10万台,大修任务数千项,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参与,且须严格配合换料窗口。运行研究院牵头策划200余项优化项目,推动成果落地应用,实现大修关键路径持续优化,年均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其中,《某机组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水压试验优化》项目,首次应用即显著提升机组安全性与经济性,获2024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具备在多类机组中批量推广的条件。
在具体技术突破上,针对核电厂汽动辅助给水泵机械超速保护系统存在的定值精度低、试验复杂等问题,运行研究院牵头研发“机械超速改电超速保护”系统,通过高精度转速探头和快响应逻辑回路,将超速保护响应时间缩短至原先的1/3甚至1/5,大幅提升安全性能。该方案已在多台机组成功应用,带动上海多家企业参与研发供货,有效发挥了科研组织型链主企业的技术引领和产业组织能力。
链主的担当,更体现在平台的开放与共享上。运行研究院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上海核电智能运维协同平台”,作为国内首个面向核电全产业链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它以需求为牵引、业务为导向、数据为支撑,推动政企、供需、产学、人才等多维联动,促进产业链在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高效协同。平台目前已具备上线条件。
在推动产业链协同方面,运行研究院已与上海地区链上企业签署各类合同100余项,金额数亿元,赋能上下游企业近60家,涵盖十余家数字化专业服务商,形成以技术为纽带、以需求为动力的产业生态。

核电设备可靠性管理系统(ERMs)。
彰显新价值
作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链主与中核集团“核电全寿期数据库”承接单位,运行研究院正系统推进核电机组全寿期关键数据采集与治理工作。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运行研究院以数据为核心开辟“赋能链上企业”新路径,打通监管与运营数据链,提升数智化监管效能;聚合全寿期数据,挖掘设备故障机理,助力厂家改进设计、工艺;贯通备件全流程业务数据,优化生产工期与库存成本,推动行业质量整体提升,保障核电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运行研究院积极构建自主化协同创新体系。承担中国核电自主化工作办公室职能,组织板块内单位承担国家部委自主化专项和中核集团集中研发项目,推进中国核电共性、个性科研项目。如围绕应急柴油机、主蒸汽隔离阀等重大装备,以及DCS、汽轮机监测与保护系统等重点系统,实施研究课题,打通自主产品投入实际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以标准方案促进批量应用,提升产业链自主保障能力。
此外,运行研究院在贯彻落实国资委、能源局政策要求方面走在最前列,勇于探索和示范。积极承担国家部委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资委、国家能源局、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8项,中核集团集中研发和青年英才项目17项。入选2024年“上海市核电数字化技术标准创新组织”,牵头承担此创新基地的建设工作,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参与建设能源行业核电数字化标准体系。
强“新质党建”
运行研究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度融入治理与业务全流程,以组织力激活数字化与科研创新双引擎。通过“六个融合”与“五项举措”,运行研究院构建起“党建引领—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品牌转化”的闭环机制。
“六个融合”筑牢组织根基。一是目标融合,将高质量党建要求纳入发展目标,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压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把好发展方向。二是组织融合,各支部围绕重点任务设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和突击队,推动组织生活与业务目标紧密衔接,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三是机制融合,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构建“任务—计划—执行—评估—改进”闭环,以业务成果检验党建实效。四是人才融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为标准选人用人,推动党务与业务人才双向培养。五是生态融合,围绕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联合院所、高校开展党建联建,推动党建与科研、数字化等业务协同,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六是监督融合,落实“一岗双责”,纪委履行监督专责,将廉洁考核与绩效挂钩,实现关键岗位风险清单化、提醒谈话常态化。
“五项举措”激发组织活力。一是数字赋能提效,全面应用智慧党建平台和“三重一大”系统,实现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制度执行的数字化规范化。二是价值导向考核,从业务绩效、群众满意度、支部工作三个维度综合评价,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三是党员带头攻坚,围绕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重点任务,发挥党员在攻关、拓市、稳产中的先锋作用。四是打造人才高地,实施人才强核战略,围绕“引、用、育、留”关键环节,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五是品牌转化传播,培育党建品牌,发布核心产品,以党建带动技术品牌溢出,形成“党建强—品牌强—发展强”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