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矿业刚刚扔出一份重磅激励计划修订稿,2106.75万股限制性股票砸向核心骨干,背后信号耐人寻味。 这不仅是对人才的绑定,更是一次战略方向的再校准——从单一氢氧化锂转向“氢氧化锂+碳酸锂”双线并行,反映出公司对新能源市场剧烈变化的快速响应。作为拥有“铁矿+油气+锂矿”三重资源禀赋的企业,海南矿业正在用真金白银押注未来。
激励方案细节透露战略布局意图
本次激励计划拟授出2,106.75万股,占总股本1.03%,其中首次授予1,685.40万股,覆盖138名核心人员,包括董事长刘明东、总裁滕磊等高管及技术骨干。授予价格定为3.83元/股,业绩考核采用“二选一”机制:既可考核油气权益产量增长,也可选择净利润增长率目标。这种灵活性设计,体现了公司在传统主业与新兴业务之间寻求平衡的考量。
尤为关键的是,公司对原定业绩考核中的“氢氧化锂产量”指标进行了调整,将2026年和2027年的考核口径由“氢氧化锂”扩展为“锂盐(含碳酸锂)”。这一修改直接回应了当前锂电产业链结构性转变——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崛起导致碳酸锂更受青睐,而高镍三元路线增速放缓使得氢氧化锂面临压力。公司通过产线技改实现产品切换能力,增强了应对市场波动的弹性。
战略转型背后的现实逻辑
我们看到,海南矿业近年来持续加码新能源赛道:2023年完成马里布谷尼锂矿收购,2025年5月海南洋浦2万吨氢氧化锂项目正式投产,并于11月初宣布锂精矿产出超4.5万吨。但与此同时,全球锂价大幅波动、产品结构分化加剧,迫使企业必须提升运营灵活性。此次激励计划修订,实质上是把战略落地的风险与管理层、核心技术团队的利益深度捆绑。
叠加近期资本市场表现,海南矿业在11月上旬两融余额一度突破3.5亿元,处于历史高位水平,显示资金对其“资源+转型”逻辑有一定认可。不过,随着锂盐市场价格不确定性仍在,未来能否达成2027年锂盐产量不低于1.8万吨或净利润三年累计增长45%的目标,仍需持续观察产能释放节奏与下游需求匹配情况。